Skip to main content
民间档案馆
  • 关于我们
  • 全部馆藏
  • 民间历史地图
  • 创作者
  • 民间历史简报
  • 联系我们
  • 其他资源
  • En
  • Zh
  • 关于我们
  • 全部馆藏
  • 民间历史地图
  • 创作者
  • 民间历史简报
  • 联系我们
  • 其他资源

条目

崔卫平

崔卫平

崔卫平(1956年—),江苏省盐城人,学者、翻译家。 崔卫平出生于地方干部家庭,文革期间她的父母曾被送去五七干校,崔卫平也随父母下放到农村。1974年高中毕业后,崔卫平再次到农村插队三年,在江苏射阳县种棉花。关于那个年代,她这样<a href="https://minzhuzhongguo.org/?p=23005">描述</a>自己的反思:“第一,真相是埋藏在地下的,真理并不流行,相反,它们需要有人坚持,这种坚持有时候需要顶着很大的压力,现实的未必就是合理的。第二,这个国家曾经走过的一段非常弯曲的道路,尤其是在思想上,很多从前被奉为圭臬的,只是一些十分荒谬的东西,它们或许已经深深进入了我们的思维方式,进入了我们的血液,需要不断反思才能加以清除。” 作为文革后第一届大学生,她于1978-1984年就读于南京大学中文系,分别获汉语言文学学士学位和文艺学硕士学位。1984年,她被分配到北京电影学院任教,先后任教于文学系、社科部和基础部,1999年升任教授,2011年退休。 崔卫平的主要研究领域为文艺理论和当代中国先锋文学,1993年,崔卫平偶然读到哈维尔的书,从此开始研究政治哲学,特别是当代东欧思想文化。她是哈维尔以及波兰思想家米奇尼克作品在中国大陆最早的翻译者和引介人,译有《哈维尔文集》《通向公民社会》等。她的个人著作有《带伤的黎明》(1998)、《不死的海子——海子评论集》(1999)、《我见过美丽的景象》《看不见的声音》(2000)、《积极生活》(2003)、《正义之前》(2005)、《我们时代的叙事》(2008)、《思想与乡愁》(2010)、《迷人的谎言》(2012)等。 1999年3月,崔卫平在《文论报》上发表文章《批判,以什么名义?》,提出“哈维尔为什么要批判极权主义、到底我们批判是为了什么”的问题。她将这篇文章作为她从事社会政治表述的一个起点。<a href="https://minzhuzhongguo.org/?p=23005">她说</a>,“强调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什么要批判、要反抗,而不是简单地去批判和反抗……是希望不要再重复前人所走过的弯路,不要重复他们的错误。某种既定的思维方式,比人们想象的还要顽固。即使在那样极左的历史结束之后,它还会存在很长时间,尤其是同样会存在于新一代批判和反抗的人们身上。” 受汉娜·阿伦特积极参与公共生活的启发,加之网络的兴起,2000年以来崔卫平积极在媒体和网络上发表社会批评。<a href="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299893.html"她说</a>,“我写作是为了把隐蔽的东西带到亮光之下。”就像哈维尔那样,“让看不见的看见,听不见的听见。” 2010年,她被《时代周报》评为年度十大公共知识分子之一。 崔卫平坚持履行自己作为知识分子的公共责任,多年来积极就公共事务发声。2008年,崔卫平签署《零八宪章》,2009年3月11日在布拉格与徐友渔(参见本站关于徐友渔的条目)、莫少平律师代表《零八宪章》主要起草人之一刘晓波和全体签署人领取“人与人(Homo Homini)”人权奖。
苏晓康

苏晓康

张祖桦

张祖桦

张祖桦(1955年—),江苏丹阳人,宪政学者。张于1982年毕业于南充师范学院政治系,获哲学学士学位,曾任共青团中央常委、中央国家机关团委书记。六四之后,他离开体制内单位,并于1991—1992年在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进修西方国家宪法。1993年以来,他曾任民办“三和经济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九鼎公共事务研究所”研究员,和四川师范学院政治法律系客座教授。张是《零八宪章》起草人之一,亦是《民主中国》主编之一。他主要从事政治现代化、宪政民主理论与实践、中国政治改革等方面的研究,著有《怎样在中国建立宪政民主体制》《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等书。
王若水

王若水

王若水(1926—2002)是文革时期毛主义的著名反对者,改革开放时期担任《人民日报》编辑,后遭到清洗。 他出生于上海,194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49年进入北京市委政策研究室工作,随后于1950年调入《人民日报》社,从此开始了长达38年的媒体生涯。在其早期职业生涯中,王若水是文革期间思想运动的积极参与者,他曾撰写《清除胡适的反动哲学遗毒》等文章,受到毛泽东赏识,成为《人民日报》的一派领袖。 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王若水的命运发生了转变。基于对文革和“极左”思潮的反思,他逐渐转向对当时的政治体制和社会主义异化现象的批判。他批评社会主义制度对人民群众的压迫,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理论,强调“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他因此失去毛泽东的支持,成为与“极左”思潮和林彪派系对抗的关键人物。1972年,他撰写了批判极左思潮的文章,但遭到张春桥和姚文元的反对,最终被撤职,并被发配到大兴县红星人民公社劳动改造。 文革结束后,王若水重新回到《人民日报》,担任副总编辑并负责理论、文艺和社论内容。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他积极推动思想解放,批评极左主义,并推动社会和文化改革。他是文革的早期否定者之一,认为文革“是用错误的方法对错误的对象进行的一场错误的革命”。1983年,他因批评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而被免职,并在“清除精神污染运动”中受到批判。1987年8月,因为支持八六学潮,对中国共产党提出大量反对意见,他在“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运动”中被中纪委勒令退党,1988年离休。王若水在1992年写作的《没有结束的求索》中<a href=”https://mediachina.today/2022/wangruoshui”>回顾自己的多年工作,坦言</a>“大部分不是所谓的为人民服务,而是为专制者效劳”。他回忆起理论部的日常工作就是“进行理论教育,为政治服务,根据政治任务的变化,一个时期宣传这个,一个时期宣传那个”。 离休后,他继续参与学术活动,并多次应邀赴美访问交流。1998年,王若水作为访问教授前往瑞典隆德大学,继续从事思想研究工作。2002年1月9日,王若水在陪妻子<a href=”https://minjian-danganguan.org/s/minjian-danganguan/item/25”>冯媛</a>访美时,于波士顿因病去世,享年75岁。
苗庆久

苗庆久

流沙河

流沙河

流沙河(1931年11月11日—2019年11月23日),本名余勋坦,诗人、作家、学者。流沙河出生于地主家庭,父亲曾是国民政府基层干部,后在土改运动中被杀。流沙河从高中起就志在写作,并在成都报纸上发表过诗歌杂文。1949年,他以第一名成绩考入四川大学农业化学系,几个月后就离校到党报《川西农民报》当编辑。1952年,流沙河调入四川省文联任创作员。 1957年,为响应毛泽东的百花齐放政策,流沙河参与创办诗刊《星星》,并发表了一组散文诗《草木篇》。这些诗歌在反右运动中被视为反党反社会主义,受到毛泽东点名批评,流沙河被划为右派分子,开除公职,在单位内监督劳动,与《星星》和《草木篇》有关的很多其他人士也受到不同程度的迫害。文革开始后,流沙河被下放到金堂老家的锯木厂工作,期间被抄家12次。 文革结束平反后,流沙河调回四川省文联任《星星》编辑并复出写作,出版了多部作品。 2019年11月23日,流沙河因喉癌逝世。
江雪

江雪

江雪(1974—),资深调查记者。江雪祖籍甘肃天水,1996年毕业于西北政法大学行政法专业。因希望从事与公益有关的写作,她进入新闻行业成为记者。江雪曾担任《华商报》首席记者和评论部主任,后任职于财新传媒,发表过多篇关于民生与法治议题的调查报道。由于政治环境的变化,2015年,江雪决定成为独立媒体人,经营自媒体“雪访”,自费进行调查采访,发表多篇关于人权与法治议题的报道,她的微信公号也因此不断被封。2020年5月,疑似因为发表批评中国防疫政策的文章,江雪在去医院看母亲的路上被警察带走。 2019年,香港《今天》杂志刊载了江雪关于大饥荒期间的地下出版物《星火》杂志的文章。这是她迄今为止写过最长、涉及面最广的文章,总计四万多字,堪称介绍《星火》杂志的最权威书面记录。江雪还和西安独立电影人老虎庙一起制作了关于这篇文章的视频短片《雪访》,但只做了一期就遭到封禁。 2022年1月,因西安封城,当时住在西安的江雪发表《长安十日》一文,引发国内外关注以及热烈讨论,后该文在中国遭全网下架。她还于2023年初发表了纪念白纸运动的《2022年记住青年带来的光亮》一文。
罗平汉

罗平汉

罗平汉(1963年—),湖南省安化县人,199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专业,获博士学位,曾任广西师范大学社科部教授、副主任,现为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罗出版过多本关于中共党史的专著,如《土地改革运动史》《农业合作化运动史》《农村人民公社史》等,此外还在《炎黄春秋》等刊物上发表过多篇文章。
连曦

连曦

程鹗

程鹗

程鹗(1964—),1984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1986年赴美留学,1990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州立大学物理系博士学位,其后在俄亥俄州立大学、巴黎大学、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等地做博士后研究,1996年以后从事电脑软件开发工作,业余偶尔从事科普和历史题材写作。程鹗在北大就学期间经历了1980年校园竞选和其后的一些校园民主事件。1999年起,他利用业余时间收集整理八九民运的历史资料,写作出版了以“叙事性历史”体裁风格详细描述八九民运始末《天安门对峙》 。该书原著为英文,出版于2009年,后来程鹗将其翻译成中文。
李进进

李进进

李进进(1955年9月—2022年3月14日),湖北武汉人。李15岁时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退伍后回到武汉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1978年考入湖北财经学院法律系(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后进入北大法学院宪法方向读研。1985年毕业后回武汉教书,后又回到北大攻读宪法学博士。李读博期间八九学运爆发,他当时出任北京工人自治联合会法律顾问。六四之后,李被逮捕并被关押了22个月。1993年,李前往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当访问学者,后在威斯康星大学攻读法学博士并获得学位。毕业后,李成为美国纽约州执业律师,主要处理移民事务,并担任纪念胡耀邦赵紫阳基金会会长。 2022年3月14日,据称因法律案件纠纷,李在律所被人捅伤,送医后伤重不治。
熊景明

熊景明

笑蜀

笑蜀

笑蜀(1962年12月27日—),原名陈敏,四川仪陇县人,作家、时评人。笑蜀1984年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在武汉医学院教党史。1989年六四之后,因不愿配合学校写文章批判自由化,笑蜀被停课7年。1996年重返课堂后,笑蜀仍然在课堂上教授自由民主理念,后来又因写作出版挑战官方叙事的《历史的先声》(汇编了中共党媒体曾经发表的各种支持民主的言论)和《刘文彩真相》(还原被丑化的大地主刘文彩的真实面目),被迫辞去教职。2002年,笑蜀在北京任由政府主管的《中国改革》杂志执行主编,2005年又因当局压力离开北京,到广东在《南方周末》任高级评论员。 笑蜀主张言论自由、政治改革和发展公民社会,在《南方周末》期间发表了很多批判性文章,同时常年为BBC中文网、金融时报,纽约时报撰写时评。因其言论和行动,他于2011年被逐出《南方周末》,2012年其新浪微博账号被政府当局注销。2013年,因多次参与和支持公民行动,笑蜀曾被公安带走,两日后释放。
卢跃刚

卢跃刚

孙立平

孙立平

孙立平(1955年5月7日—),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及博士生导师。孙系辽宁绥中人,1978年考上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后又考上南开大学学习社会学。1983年至1999年,孙在北京大学执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2000年,孙转入清华大学执教,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孙也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的特邀研究员。孙关注中国政治经济改革,从社会学角度对中国经济和社会作出分析,著有《发展的反省与探索》《断裂——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重建社会—转型社会的秩序再造》等书。
王年一

王年一

王年一(1932—2007),中共党史、文革史专家,被认为是中国文革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于1949年参加解放军,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大学毕业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中共党史教员,1992年患脑中风,2007年9月13日去世。 王年一曾发表中共党史论文五十多篇。1988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大动乱的年代》,该书是国内外公认的文革史研究代表作,后多次再版。王年一对林彪的研究很深入,早在1996年就在当代中国研究所“文革三十周年讨论会”上提出林彪叛逃是受毛泽东逼迫。王年一自认八十年代写《大动乱的年代》时对林彪事件已有想法,但只敢模糊书写,后来决定打破禁忌,“秉笔直书”。他曾与其他研究者合作编写过多本文革研究书籍,却无法出版。学者吴迪(笔名启之)在一篇纪念王年一的文章中写道,王年一经常受到当局警告,在与何蜀、陈昭合写的关于林彪叛逃真相的文章发表后,国防大学组织部和保卫部曾多次找他谈话,禁止他写作,却被他痛斥。
刘文忠

刘文忠

刘文忠(1947—),上海人。刘父为民国时期士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被打为历史反革命。1957年,刘兄刘文辉也因在整风运动中举报其厂长而被打为右派。1966年文革爆发,刘文辉针对《人民日报》发表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简称“十六条”)写下一万字的《驳文化大革命十六条》,号召人民起来抵制文革,后被以反革命罪判处死刑,他被认为是文革中最早被公开处决的政治犯。刘文忠因为帮助抄写文章也作为同案犯被捕,在看守所关押两年四个月,后又因要为哥哥报仇等言论,以及在看守所参加读书会被判处七年徒刑。刑满释放后,因仍戴着“反革命”帽子,被送到劳改农场劳动,直到1979年2月获平反回到上海。 1980年代刘文忠开始创业成为商人。据记者江雪记录,2003年6月,刘文忠第一次读《古拉格群岛》。当读到该书的开篇语“献给没有生存下来的诸君,要叙述此事他们已无能为力。但愿他们原谅我,没有看到一切,没有想起一切,没有猜到一切”,刘文忠决定不再做生意,而是完成哥哥的遗愿,思考哥哥的问题:社会主义在这个世界上会长出什么样的果子来。为此,他游历了108个国家,其中40多个是实行或实行过社会主义的国家,包括朝鲜、古巴、前苏联解体后的各国等。通过考察当地的社会制度,写成《新海国图志》以及百国游记《反思吧,中国》。刘文忠还专门为哥哥刘文辉写了《反文革第一人及其同案犯》一书。
冉云飞

冉云飞

邢同义

邢同义

邢同义出生于甘肃天水,1966年毕业于天水一中,曾任甘肃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副台长,酒泉地委副书记和酒泉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他历经8年,通过历史资料研究和深入采访,完成了一部关于夹边沟劳改农场的长篇纪实文学《恍若隔世——回眸夹边沟》。
丁东

丁东

显示第 1141–1160 条结果,总计 1253 条
  • «
  • 1
  • ...
  • 53
  • 54
  • 55
  • 56
  • 57
  • 58(current)
  • 59
  • 60
  • 61
  • 62
  • 63
  • »
  • 关于我们
  • 全部馆藏
  • 民间历史地图
  • 创作者
  • 民间历史简报
  • 联系我们
  • 其他资源
© China Unofficial Arch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