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2025年6月12日,位于香港的NGO组织“中国劳工通讯”发布声明解散。这是香港《国安法》落地后又一个停运的中国民间团体。中国劳工通讯(China Labour Bulletin,CLB)于1994年成立,致力于推动中国劳工运动,长期关注中国劳工权利。该机构总部位于香港,创办人韩东方是1989年天安门民主运动中的工人领袖,是当时北京工人自治联合会创始人之一。
中国劳工通讯曾出版数十份中英文报告,涉及中国的工人运动,关注农民工、外卖骑手、女工、童工、煤炭开采和尘肺病等工人权益问题。在该机构宣布解散后,“中国劳工通讯网”也随即被关闭。民间档案馆网站紧急下载了其网站上相关的80个中英文报告,予以留存。以下26个报告是中国劳工通讯2004-2024年之间发布的关于中国劳工权益保障的研究报告,包括《中国外卖行业研究报告》、《建筑行业权益报告》、《医护行业权益报告》、《制造业工人权益报告》等。
《和凤鸣》是导演王兵的第二个纪录长片。影片主要通过主人公和凤鸣的叙述,记录了中国从20世纪四十年代末到90年代一个个体经历的漫长而悲惨的经历。
1949年新中国成立,17岁的和凤鸣积极地投入到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去,她与丈夫一起在某省的日报社做新闻记者工作。1957年中国共产党发起反右倾斗争运动,她的丈夫在某省日报发表了三篇文章后被打成右派。她受到丈夫的牵连也被打成右派。在长达几个月的批斗中,她忍受不了其他人对她的折磨几次自杀未成。晚上她回到家里,丈夫抱着她,眼泪第一次掉在她的肩上。
1958年4月,和凤鸣和丈夫分别被强制送往中国西部的两个劳教农场劳动改造思想。她在农场的两年半时间里,经历了超负荷的体力劳动、饥饿、死亡以及人格上的摧残。1960年,她接到了父亲的一封信,得知自己丈夫的生命危在旦夕,她想尽一切办法找到一些吃的,冒着大雪赶到她丈夫劳动的农场,然而,她的丈夫已经被饿死了。
在以后的20年里,和凤鸣头戴右派帽子,带着年幼的两个孩子苟且偷生地活着,直至1979年被平反,1991年她重返自己丈夫死去的劳教农场,希望能找到丈夫的坟堆,然而最终她没有找到。晚年的和凤鸣不畏惧周围的压力,用笔和泪水将自己痛苦的生活记录下来。
《和凤鸣》于2007年在日本山形市举行的“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荣获国际竞赛单元大奖。
王兵(1967- ),独立纪录片导演,生于西安,现生活工作于中法两地。
1992年,王兵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当时为了摄影创作,他曾对铁西区的工厂工人进行详尽观察。1995年,他进入北京电影学院电影系学习,在1998年成为独立电影导演之前,他在电视台工作了一段时间。《铁西区》是王兵的第一部纪录片,于2002年拍摄,获得多个奖项。
王兵的电影以罕见的美感和毫不妥协的重力呈现出中国近期的经济转型中下岗的普通人民。其电影中含有一种美丽的悲剧色彩,角色生命的短暂性在他手中升华成寓言。这些作品深入反思现代中国进步的历史代价,也将现实性的电影推向了极致。
2009年,桑塔画廊在巴黎举办了他的首次个展,展出了两部纪录片:《和凤鸣》和《无名者》。从那以后,王兵制作了许多纪录片,如《三姐妹》(2012),《德昂》(2016),《煤钱》(2016),以及《方绣英》(2017)和《15小时》(2017),后两部作品在2017年雅典和卡塞尔两处的卡塞尔文献展中展出。
在2018年至2019年,王兵担任法国国立当代艺术工作室的客座艺术家教授。
2017年,他的作品《方绣英》被授予瑞士洛迦诺电影节最高奖项的金豹奖。同年,他也获荷兰阿姆斯特丹EYE艺术与电影奖,以表彰他的整个创作历程。
王兵的重要个展包括:卢森堡城市中心(Cercle Cité)(2024),巴黎Le Bal艺术中心(2021),苏黎世艺术馆(2018-2019),旧金山CCA沃蒂斯学院(2016),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2014)。2018年马德里索菲亚王后国家艺术中心和西班牙电影图书馆曾举行他的大型调研性个展。
他曾参与多项群展,包括:奥地利应用艺术博物馆(MAK),维也纳(2023);瑞士日内瓦摄影中心(2022)黑尔福德当代艺术博物馆(2021),华盛顿特区纺织博物馆(2020),鲍登学院艺术博物馆(2019),深圳城市建筑双年展(2017),布鲁塞尔史坦贝克文化中心(2017),全州国际电影节(2015),上海双年展(2014),米兰影人电影节(2010)。
他的作品被收藏于:西班牙马德里索菲亚王后国家艺术中心,中国香港M+博物馆,法国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希腊雅典国立现代美术馆,法国巴黎国家造型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