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关于我们
全部馆藏
民间历史地图
创作者
民间历史简报
联系我们
其他资源
En
Zh
Open main menu
关于我们
全部馆藏
民间历史地图
创作者
民间历史简报
联系我们
其他资源
全部创作者
显示集合中的 229 名创作者
排序
姓名升序
姓名降序
日期升序
日期降序
229 creators
达赖喇嘛
邵德廉
丁东
丁人卜
丁抒
丁抒(1944年—),祖籍江苏东台,作家。丁1944年出生于四川合川,抗战胜利后随家人迁居上海,1962年入清华大学。文革期间,丁被下放到安徽丹阳湖农场劳动。1970年,丁赴辽宁任职于某研究所,1979年进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翌年赴美在纽约市立大学学习。1990年,丁开始在美国密苏里州诺曼岱尔大学任教,2016年退休。授课余暇研究中国当代史,著有《人祸:“大跃进”与大饥荒》和《阳谋:“反右”前后》等书。
东夫
东夫(1951—),原名王东渝。他的父亲是一名中共老干部,早先是地下党员,后来负责经济政策。1969年,东夫作为知青下乡,1970年入伍当兵担任新闻干事,后做过成都军区战旗报社编辑。文革结束后,他曾在四川大学新闻系学习,后任《民族》杂志社副编审、总编室主任,并一直从事写作。
杜导正
杜治中
程鹗
程鹗(1964—),1984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1986年赴美留学,1990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州立大学物理系博士学位,其后在俄亥俄州立大学、巴黎大学、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等地做博士后研究,1996年以后从事电脑软件开发工作,业余偶尔从事科普和历史题材写作。程鹗在北大就学期间经历了1980年校园竞选和其后的一些校园民主事件。1999年起,他利用业余时间收集整理八九民运的历史资料,写作出版了以“叙事性历史”体裁风格详细描述八九民运始末《天安门对峙》 。该书原著为英文,出版于2009年,后来程鹗将其翻译成中文。
依娃
范子英
范子英(1981年—),财经学者。范为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任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院长。范长期从事公共财政和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在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发表过多篇论文,还在多家财经媒体发表多篇评论文章。 范子英使用经济学对大饥荒进行分析并发表过数篇论文,包括《关于大饥荒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为何大饥荒发生在粮食主产区?》和《为何大饥荒终结于1962年?》等。
方方
方励之
封从德
封从德(1966年3月5日—),四川人,八九民运学生运动组织者之一。封从德1982年入读北京大学,1986年保送北京大学遥感技术应用研究所。八九民运期间,他曾担任北大学生自治会筹委会常委、北京高校自治联合会(高自联)主席,以及天安门广场绝食团和保卫天安门广场总指挥部副总指挥。六四事件后,北京市公安局将他列为21名高自联骨干之一,受到通缉。封从德和同样遭到通缉的妻子柴玲在国内躲藏10个月后于1990年逃到法国。封从德后进入索邦大学研习宗教史和思想史,获硕士和博士学位。2005年8月至2008年4月,他在纽约“中国人权”组织工作,2008年辞职到旧金山湾区从事网络数据库设计工作。 封从德曾创建“[六四档案”网站](https://www.64memo.org/),以及参与“天安门民主大学”复校工作,现任中国民主教育基金会理事。他还曾写作出版《天安门之争:六四的关键内情》和《六四日记——广场上的共和国》。
冯媛
傅国涌
甘粹
甘粹( 1932年—2014年),1949年加入解放军,1954年入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甘在四川万县的《万县新闻》报社当记者,1955年以在职记者身份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学习。1958年,甘被划为右派开除党籍,在校内监督劳动改造期间与林昭相识并成为恋人。1959年毕业分配时,甘希望能和林昭不要离得太远,结果却被发配到新疆劳动20年。1979年,甘获平反回到北京,恢复党籍,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党委宣传部负责《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的工作,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资料室主任、副研究员等职,1992年退休。2014年10月23日,甘粹因病去世。 八九民运期间,甘每日到广场观察记录、收集资料。同年,他写下《北大魂——林昭与“六·四”》一书,将对林昭的回忆与六四联系起来,该书于2010年在台湾出版。甘曾逐字誊写林昭在狱中书写的十四万言书《给人民日报编辑部的一封信》,参与促成林昭雕塑落成,并全力支持社会各界对林昭的研究,包括帮助胡杰制作纪录片以及为赵锐写作《林昭传》提供支持。
高尔泰
高尔泰(1935年10月15日—),江苏高淳人,画家、作家、美学家、哲学家。1955年毕业于江苏师范学院,分配至甘肃省兰州市第十中学任美术教师。1957年,他发表论文《论美》,主张美是主观的,审美是个人自由意志的体现。该立场与主张美乃客观、且由艺术家的政治态度所决定的中共恰恰相反,他因此遭到批判,后在反右运动中被打为右派开除公职,发配到位于甘肃省酒泉地区境内的夹边沟农场进行劳动教养。其父在反右运动中被迫害致死。1959年,他在兰州为甘肃省博物馆创作十年大庆宣传画,侥幸躲过大饥荒。1962年春天,他被解除劳动教养,到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1966年文革爆发,他因在敦煌期间写的哲学艺术文章遭到批斗,在所内监督劳动;同时,他当时的妻子受牵连被下放农村,不堪折磨而死去。1972-1976年,他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1977年平反后到兰州大学任教,后又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四川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和南京大学等。1987年在反自由化运动受到迫害,其女也因此被取消大学录取资格,后精神分裂,几年后死亡。1989年六四事件之后,高尔泰在南京大学因“反革命宣传煽动罪”被捕。1990年虽被释放,却仍继续受到迫害。1992年,他经“黄雀行动”(1989至1997年间以司徒华为首的香港人士为了秘密营救在六四事件中遭到中国政府迫害的政治异见者前往香港而发起的行动之代号)离开成都,7月11日抵达香港。1993年辗转抵达美国,曾先后在新泽西和拉斯维加斯等地居住。 作为独立知识分子,高尔泰主张追求人的解放,尊重人的尊严与自由,质疑一党专政的合法性,因此持续受到打压。
高皋
高华
高华(1954年5月12日—2011年12月26日),江苏南京人,历史学家。1978年,高华考入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后,高华被分配到南京市文物管理局工作,不久再度考入南京大学历史系攻读研究生。从南京大学博士毕业后,高华留校任教,后升任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2005年后兼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和博士生导师。2011年,高华因肝癌在南京病逝。 高华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民国史、中共革命史以及中国当代史。他的代表作《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延安整风运动的来龙去脉》被认为是关于中共党史的经典著作。高华用了十年时间收集材料,通过开放档案以及其他公开文件,在坚实的材料基础上揭露了中共崛起的秘密和毛泽东如何通过政治运动确认个人权威。对于为什么要选择中共党史这一困难重重的研究方向,高华在《红太阳》一书后记里表示,他一直对于中共革命持同情和理解态度,但他父亲在反右运动中被打成右派的经历直至后来文革期间的种种惨剧,又使其产生怀疑,因此产生“探究中共革命历史的愿望”。 该书2000年在香港出版后重印数十次,但在中国大陆被列为禁书。2020年2月14日,该书获美国列文森图书奖2020年度特别荣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