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致力于收集、保存和传播被审查、被压制的中国民间历史。
This site is dedicated to making accessible the key documents, movies, blogs, and publications of a movement of Chinese people seeking to reclaim their country's history.
馆藏精选
最新简报
新增馆藏
电影及视频
和凤鸣
《和凤鸣》是导演王兵的第二个纪录长片。影片主要通过主人公和凤鸣的叙述,记录了中国从20世纪四十年代末到90年代一个个体经历的漫长而悲惨的经历。
1949年新中国成立,17岁的和凤鸣积极地投入到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去,她与丈夫一起在某省的日报社做新闻记者工作。1957年中国共产党发起反右倾斗争运动,她的丈夫在某省日报发表了三篇文章后被打成右派。她受到丈夫的牵连也被打成右派。在长达几个月的批斗中,她忍受不了其他人对她的折磨几次自杀未成。晚上她回到家里,丈夫抱着她,眼泪第一次掉在她的肩上。
1958年4月,和凤鸣和丈夫分别被强制送往中国西部的两个劳教农场劳动改造思想。她在农场的两年半时间里,经历了超负荷的体力劳动、饥饿、死亡以及人格上的摧残。1960年,她接到了父亲的一封信,得知自己丈夫的生命危在旦夕,她想尽一切办法找到一些吃的,冒着大雪赶到她丈夫劳动的农场,然而,她的丈夫已经被饿死了。
在以后的20年里,和凤鸣头戴右派帽子,带着年幼的两个孩子苟且偷生地活着,直至1979年被平反,1991年她重返自己丈夫死去的劳教农场,希望能找到丈夫的坟堆,然而最终她没有找到。晚年的和凤鸣不畏惧周围的压力,用笔和泪水将自己痛苦的生活记录下来。
《和凤鸣》于2007年在日本山形市举行的“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荣获国际竞赛单元大奖。
电影及视频
全球女权主义研究项目:中国访谈部分
全球女权主义研究项目是对多个国家的从事妇女与性别相关工作的个人的口述历史访谈记录。该项目由密歇根大学发起,目标是鼓励教师和研究人员对各国不同形式的女权运动或妇女运动进行研究。与此同时,对于有兴趣了解世界各地女权运动史的普通读者来说,该项目也是一个很好的资源,为人们提供了解受访者经历、思考与行动的渠道。为了尽可能真实、细致地呈现女权运动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该项目对访谈内容未作编辑。
该项目覆盖了包括中国在内的 14 个国家,每个国家都有独立的网页。根据时任密歇根大学妇女与性别研究所教授王政的介绍,中国的访谈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的访谈完成于2000年代初期,主要呈现的是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在中国从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向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女权主义实践的多维发展历程。以全球资本主义和跨国女权主义的发展,以及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世妇会)为背景,这些访谈探讨了中国女权实践的文化、社会和政治意义,展现了体制内外、以及国内和海外的中国女权活动家对性别议题的认识和对性别平等的不同愿景。这些访谈反映了当代中国妇女运动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受访者背景各异,包括曾在国际基金会从事妇女工作的葛友俐、隶属于全国妇联的中华女子学院副院长张丽茜、中山大学女权学者及行动者艾晓明,以及曾任职于陕西省妇联、但同时创建多个体制外妇女组织的高小仙等。
第二个部分的访谈针对的是中国年轻一代的女权行动者。北京世妇会二十年后,中国民间组织的活动空间迅速萎缩,国家对独立女权团体和个人发起的女权行动严加监控。这部分的访谈展现了年轻女权主义者在面对政府打压的情况下所表现出的创造力、毅力和勇气。
<a href=”https://sites.lsa.umich.edu/globalfeminisms/interviews/china/”>中国访谈网页</a>提供访谈视频和文字记录(中英文)。此外,网站还提供相关地图、统计数据、时间轴和播客等资源,为访谈提供更多背景资料。
图书
方励之的真面目
《方励之的真面目》一书,由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办公厅编辑,并由法律出版社于1989年7月出版。
方励之是1989年天安门民主运动期间北京最著名的知识分子。他是天体物理学家,早年曾被打为右派。1988年秋天起,他积极参加当时北京高校的政治研究会,并接受外国媒体采访,公开批评中国共产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受到当时北京学生的认同。1989年1月6日,他向当时的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发表公开信,建议当年国庆释放民运人士魏京生等。1989年2月,方励之撰写了《中国的希望和失望》,并由王丹等人以大字报形式在北大张贴。1989年6月,中共当局以“反革命宣传煽动罪”通缉方励之,方后来进入美国大使馆避祸,后辗转来到美国。
此书作为中共宣传资料,辑录了方励之“反对四项基本原则、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所谓反动言论,并收集了中共报刊发表的揭露、批判方励之“煽动、组织六四暴乱”的文章。通过本书,读者可以从官方的角度了解方励之的思想,并看到“六四”前后中国的社会政治思想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