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那个时代

走过那个时代

本书作者王凌云女士是“六四”学生领袖王丹的母亲。她于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在天安门旁边的国家博物馆工作数十年。这部回忆录于2021年在台湾出版,作者见证了中国现代史上诸多重大事件,包括1989年的天安门民主运动。 此处为本书购买链接: https://www.eslite.com/product/1001273162681985770003
蒙恩历程

蒙恩历程

作者李景沆,甘肃省天水市人,1949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学院数学系,同年秋,被聘为天水一中数学教师。1957年被划为右派,送甘肃酒泉夹边沟劳教近三年;1960年恢复天水一中教师工作,至1962年摘掉右派帽子,1978年平反直至1980年被调至天水师范专科学校(2000年升为本科院校——天水师范学院),1987年秋退休后,去教会专职侍奉。 1957年,李景沆被打成右派后送夹边沟劳教,1960年被转送至条件更恶劣的高台明水河农场。本书为其自传,记录了作者本人的生命和信仰历程。第四章《夹边沟苦难生活纪实》、第五章《回家后的生活纪实》,叙写出一个基督教徒在夹边沟的生活纪实。本书2003年由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发行,2004年再版。
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

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

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 为什么是毛统治中国 本书展示了毛泽东戏剧的一生,揭示了大量闻所未闻的事实:毛为什么会加入共产党,怎样坐上中共第一把交椅,又是如何一步步夺取中国。作家张戎夫妇为完成这本书,花费十年,访问过数百名毛的亲友,与毛共事、交往的中外知情人、见证者及各国政要等。 购书链接:https://www.amazon.com/%E6%AF%9B%E6%B3%BD%E4%B8%9C%E9%B2%9C%E4%B8%BA%E4%BA%BA%E7%9F%A5%E7%9A%84%E6%95%85%E4%BA%8B-%E5%BC%B5%E6%88%8E/dp/6263100389。
末日幸存者的独白:关于我和“六四”

末日幸存者的独白:关于我和“六四”

购书链接:https://www.kobo.com/hk/zh/ebook/ZoerWPfG8TiqoXIYwvW2iw。
王丹回忆录:从六四到流亡

王丹回忆录:从六四到流亡

本书由当年的六四学运领袖王丹亲自执笔,藉由回顾他从小到大的日记,爬梳他人生中的每一个转折。他在高中时因为受到一本书的影响,使得他对共产党忠贞的信仰产生强烈质疑,以至于之后思想转向,成为北大校园中民主思潮的宣传者,后来更成为八九学运的带头者之一,他的人生也因此有了巨大的变化。 购书链接:https://www.amazon.com/%E7%8E%8B%E4%B8%B9%E5%9B%9E%E6%86%B6%E9%8C%84%EF%BC%9A%E5%BE%9E%E5%85%AD%E5%9B%9B%E5%88%B0%E6%B5%81%E4%BA%A1-Traditional-Chinese-%E7%8E%8B%E4%B8%B9-ebook/dp/B07RLPKWQ2
求索——兰州大学右派反革命集团案纪实

求索——兰州大学右派反革命集团案纪实

在1960年大饥荒最严重的年代,兰州大学一批被打成右派的师生决定出版地下刊物《星火》,希望以此警醒国人日益加重的灾难,揭露共产党的专制。这份地下刊物仅仅印出两期,就被判为反革命集团案,43人因此被捕。本书作者谭蝉雪是《星火》出版中一位关键参与者,后来也是她帮助挽回了《星火》的记忆。谭蝉雪是《星火》创办者张春元的女友,并亲身参与了这份杂志短暂生命中的重要时刻。谭因此案被判有期徒刑14年,后出狱平反,在酒泉师范学校任教,1982年调职敦煌研究院文献研究所任副研究员,1998年退休后,定居上海。 我们对《星火》这本杂志的了解,很大程度上源于谭蝉雪的努力。谭在查看自己的个人资料时,发现了出版的几期《星火》,以及当时被逮捕的人的供词,还有她写给张春元的情书。她拍下了这些材料,后来照片被转成pdf格式,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在中国流传,并成为相关书籍和电影的灵感来源。 这本书记录了谭蝉雪寻找《星火》的过程,并收录了该杂志的抄本。中国民间档案馆保有《星火》相关的pdf档文件、电影和其他相关资料的副本。
庐山会议实录

庐山会议实录

本书是李锐所著的记录1959年庐山会议的史料著作。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参阅中共有关部门的文献资料,翔实记录了会议前后的重要节点和事件。本书初版于1989年4月,由中国大陆的春秋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增订本于1994年6月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辉煌的幻灭:人民公社警示录

辉煌的幻灭:人民公社警示录

本书讲述了中国第一个人民公社——作者的家乡嵖岈山人民公社的故事。嵖岈山是地处豫南信阳市遂平县的一个乡(现归驻马店地区),是1958年毛泽东树立的全国第一个卫星人民公社所在地,也是大跃进时期的样板公社。在1959年庐山会议上,嵖岈山公社被作为毛泽东反击彭德怀万言书,把彭德怀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证据。 作者康健是一名退伍军人。在大饥荒发生三十多年后,康健实地走访嵖岈山的村落,进行口述史调查,用口述访谈的形式记录下集体经济行为下农民的日常生活和遭遇。作者以访谈的形式展开写作,细节化地展示了嵖岈山人民公社的历史,以具体的个案呈现了国家政治行为与个体命运的关系。 本站所分享的此书电子档来源于“中国大饥荒档案”网站:https://www.yhcw.net/famine/。
回顾与反思——六四流亡学生17人

回顾与反思——六四流亡学生17人

1991年7月17日——24日,曾经参加和领导了八九学运、后流亡海外的十七位学生领袖,在法国巴黎举行了一场《八九学运历史回顾与反思研讨会》,对这场中国现代史上伟大的民主运动进行了回顾和反思。本书根据研讨会上的发言录音整理,内容包括:八八年的北大学社热,北大筹委会的建立,北高联的成立;绝食的发起,绝食团的成立,对话团的成立;戒严,保卫天安门指挥部的成立,首都各界联席会议的成立;从天安门广场撤退,外地学运等。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史料。
八九天安门事件大事记

八九天安门事件大事记

作者是1989年民运的骨干分子,当时他在中国政法大学教书。六四屠城后流亡海外。如今定居台湾,在东吴大学和中正大学开设“六四事件真相研究”课程。吴仁华至今已出版多本与“六四”相关的书籍。当年他是北京大学古典文献专业硕士,他写的六四著作,比较注重信息来源的可靠性。此书记录了六四期间(4月15日到6月9日)每天发生的重大事件。
大跃进亲历记

大跃进亲历记

曾经担任毛泽东秘书的李锐也是毛泽东研究专家。和他著名的《庐山会议实录》一样,本书也是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主要讲述了作者亲历毛泽东发起的“大跃进”运动的过程。
天安门对峙

天安门对峙

该书超越了回忆录的个人视角,以学生集体的角度来叙述这场运动,注重对人物及其互动关系的生动刻画。如作者所言,这是第一次把八九民运和六四惨案“作为叙事历史完整连贯地叙述出来的尝试”。该书原著是英文,于2009年“六四”20周年之际出版。后来作者自己把它翻译成中文。作者Eddie Cheng,原是北京大学物理系80级学生,刚进校门就赶上竞选运动,以后他自己也成了学生运动的重要组织者,曾带头发起了84年85年两次校园民主运动,1986年赴美国留学,现居美国科罗拉多州。
阳谋——反右派运动始末

阳谋——反右派运动始末

本书第一版出版于1991年,并曾于1993年和1995年两次修订再版,第三次修订版于2007年由香港的开放杂志社出版。书中全面收集了有关反右运动的资料,调查访问了大量反右运动的受害者及其亲友,完整记录了反右运动经过,并分析论述了反右运动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关于被划作“右派”的数目,中共当局的统计限于55万人,丁抒分析指出,在反右运动中,被扣上与”右派”相关各类帽子的人,大约有120万。
天安门的力量:国家·社会关系与1989学生运动

天安门的力量:国家·社会关系与1989学生运动

《国家,社会关系与八九北京学运》是一部社会学的专著。阐释了1989年学运的进程,从四个角度解读当时的政经局势——包括国家合法性、生态环境与动员结构、话语和行动模式,以及公共舆论;作者赵鼎新采访了70位当时的运动参与者,又考究了许多鲜为人识的国内文献,理论与实证环环紧扣。 该书获美国社会学协会2001年度“杰出书籍奖(亚洲及亚裔美国)” 和2002年度“杰出书籍奖(集体行动 / 社会运动)”。 该书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
寻找大饥荒幸存者

寻找大饥荒幸存者

这是作家依娃“大饥荒三部曲”中的第一部。2011年,依娃走访了甘肃秦安县、通渭县、天水地区,以及陕西耀州、户县等地,采访了两百多名大饥荒幸存者,最年长者九十五岁,最年轻者五十八岁。本书让这些最底层的、大都没有受过教育的农民自己说话、自己见证,在历史上留下他们的声音。本书以五十多名受访者的访谈录为主,记载了五百多死难者的名字,及四十九起人吃人事件。
当铁鸟在天空飞翔:1956-1962青藏高原上的秘密战争

当铁鸟在天空飞翔:1956-1962青藏高原上的秘密战争

公元八世纪前后,藏传佛教创始人莲花生大士曾预言:"当铁鸟在天上飞,铁马在地上跑时,藏族人将像蚂蚁一样分散到世界各地,佛法将传入红人的土地。" 1000多年后的20世纪中叶,中国共产党驾着 "铁鸟 "横空出世,骑着 "铁马 "驰骋高原。那么,在1956至1962年,西藏到底发生了什么?官方史料秘而不宣,民间口述残缺不全。本书作者李江琳走访数百位西藏老人,并收集各类史料,试图还原这段历史。 本书2012年由台湾联经出版社出版。
镇反沉冤: 我的劳改三十年

镇反沉冤: 我的劳改三十年

本书作者王丕忠,1914年出生于江苏苏州,毕业于燕京大学,曾于国民党政府财政部做职员。1949年后被中共留用。1951年中共镇压反革命,王丕忠以匪特罪被拘捕,判刑12年,服刑期满后被迫继续留在农场改造,直到1981年获得平反。在1989年六四事件后,时年76岁的王丕忠起笔叙述几十年来被监禁和劳动改造的经历。作者在自序中提到本书的创作动机,“促使我拿起笔来的直接动因,则是当时(1989年春)发生的那场尽人皆知的政治事件。我把自己亲历这一事件的全过程写在了本文后记中,并视为全文不可分割的主要内容。”同时提到:“本文名为《镇反沉冤―我的劳改三十年》,它不是小说,是事实的记录。在我动笔之前还自定戒律,据事实录,不许有丝毫夸张和渲染。” 全书以平实客观的笔触记录了许多监禁劳改、政治运动中的历史事实,为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细节和佐证。 购书链接:https://www.amazon.com/%E9%95%87%E5%8F%8D%E6%B2%89%E5%86%A4-%E6%88%91%E7%9A%84%E5%8A%B3%E6%94%B9%E4%B8%89%E5%8D%81%E5%B9%B4-Chinese-%E7%8E%8B%E4%B8%95%E5%BF%A0/dp/B0CM716BCF。
杏花黄麦苗青:川西大饥荒记事

杏花黄麦苗青:川西大饥荒记事

川西平原历来被称为天府之国,但却成为导致1959-1961年大饥荒的经济政策的焦点地区。四川省同样也是大跃进、大饥荒的重灾区,是全国饿死人数最多、死亡率最高的地区之一。 书名取自毛泽东时代一首脍炙人口的革命歌曲。1958年3月,中共在成都附近的金牛坝招待所举行中央工作会议(史称成都会议)。会议期间,毛泽东曾视察附近郫县的红光社,有两首歌为了纪念这一历史时刻而写——一首是“红光社开红花”,另一首就是“麦苗青菜花黄”。 本书作者东夫(原名王东渝)出生于川西平原的温江。他的父亲是一名中共老干部,早先是地下党员,后来负责经济政策。东夫在四川大跃进期间度过青年时期,当过兵,亲眼目睹了大饥荒。文革期间,他参军入伍,在《成都军区战旗报》担任记者。 大学毕业后,他开始着手研究这部历史。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利用父亲的人脉关系,采访了很多认识他父亲而且信任他的退休官员。许多人后来都去世了,这使得本书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得益于他父亲和他本人与该地区的联系,为了写作本书,他还从当地历史档案中收集到大量材料。 本书于 2008 年大饥荒开始 50 周年之际由香港田园书屋出版(有些历史学家将大饥荒的时间定为 1958-1962 年,有些则定为 1959-1961 年)。与杨继绳的《墓碑》或冯客(Frank Dikötter)的《毛泽东的大饥荒》等关于大饥荒的宏观论述不同,东夫的著作不是一部学术性的宏观历史,而是对一个地区的饥荒进行个案研究,以此来揭示那个时代。通过聚焦成都周边的西部平原,作者证明了毛泽东的政策如何破坏了农业生活——即使这个地区是历史上的富饶之地,在正常时期是中国的粮仓。 本书的另一个特点是其写作风格。理论家胡平在 2009 年评论此书时指出(https://www.rfa.org/mandarin/zhuanlan/shuwenpingjian/huping-05062009153055.html),1979 年,威廉·曼彻斯特的《光荣与梦想》在中国出版,震动了中国的历史写作——这是一部书写生动的1932年至1972年间的美国历史,展示了历史书写可以是迷人的。胡平认为,东夫的作品颇有《光荣与梦想》的风格:在扎实研究的基础上,以全景式的、灵巧的笔法讲述了适合普通读者阅读的历史。东夫将高层斗争与普通人的观点以及社会和文化历史交织在一起,他从档案中挖掘出一些颇有说服力的细节,如人们向政府提出的申诉、他们为表达痛苦而创作的诙谐顺口溜以及民间习俗。大约同一时期,胡平也在这一地区长大,他写道: “大跃进那几年,我正在成都上小学上初中,读东夫这本书的有关章节,感到异常亲切,许许多多当年的人和事都生动地浮现于眼前。 这种感受是我读其他写大跃进时期的书──不管是理论书、历史书,乃至文学书──都不曾有过的。”
六四日记:广场上的共和国

六四日记:广场上的共和国

这是一部历经十八年最终整理而成的日记体著作。它在1990-1991年初稿基础上删订而成,记述了作者当时的完整经历:从最初参与组建北大筹委会始,到当选北高联主席及任广场副总指挥,直到六四淩晨主持广场撤离表决等一幕幕悲壮感人的历史。 购书链接: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436793
天安门血腥清场内幕

天安门血腥清场内幕

本书完整记录了1989年天安门广场武力清场的整个过程,时间从1989年6月3日中午开始,到6月4日上午10时结束。作者吴仁华作为“六四”亲历者,在书中对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也做了具体的描述,例如:刘晓波、侯德健等“四君子”如何与解放军戒严部队接触谈判;六部口坦克如何追逐碾压撤离的学生;医务人员如何在枪林弹雨中舍生忘死抢救伤员等。吴仁华自述,本书初稿完成于1990年5月。他于1992年逃离大陆,2007年5月,在洛杉矶出版《天安门血腥清场内幕》,这是他的第一本“六四”专著。本书后来多次增订再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