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关于我们
全部馆藏
民间历史地图
创作者
民间历史简报
联系我们
其他资源
En
Zh
Open main menu
关于我们
全部馆藏
民间历史地图
创作者
民间历史简报
联系我们
其他资源
全部馆藏
显示集合中的 228 个项目
档案主题:History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档案主题:Oral and Personal Accounts
仅条目标题和简介
全文
排序
标题升序
标题降序
创作者升序
创作者降序
创建日期升序
创建日期降序
每页
10
20
50
228 items
文章
特辑| 饥荒与村庄(6) 回忆一九五九年粮食关
1959年,河南省光山县十里公社高大店大队吴围子小队,120人中共有72人饿死。作者吴永宽亲眼目睹了父亲和乡亲们的死亡。他的儿子吴晔搜集整理了一份死亡者名册,读者可以看到当时那个小村子里有58%的人被饿死,其中又有63%绝了户。
图书
天安门对峙
该书超越了回忆录的个人视角,以学生集体的角度来叙述这场运动,注重对人物及其互动关系的生动刻画。如作者所言,这是第一次把八九民运和六四惨案“作为叙事历史完整连贯地叙述出来的尝试”。该书原著是英文,于2009年“六四”20周年之际出版。后来作者自己把它翻译成中文。作者Eddie Cheng,原是北京大学物理系80级学生,刚进校门就赶上竞选运动,以后他自己也成了学生运动的重要组织者,曾带头发起了84年85年两次校园民主运动,1986年赴美国留学,现居美国科罗拉多州。
图书
1957年的夏季——从百家争鸣到两家争鸣
该书全面记录和分析了反右运动。作者朱正出生于1931年,曾任湖南人民出版社的编辑,鲁迅研究专家。他在1957年时被划为右派,亲身经历了整场反右运动。该书参考了当时中国共产党党报的大量资料,加上作者个人的亲身经历,内容翔实可靠,同时提供了一些新发现。书名《1957年的夏季:从百家争鸣到两家争鸣》,副标题中的“两家争鸣”出自《毛泽东选集》。毛泽东原话是:“我们提倡百家争鸣……可是就世界观来说,在现代基本上只有两家,就是无产阶级一家,资产阶级一家。”——这意味着毛泽东承诺的思想多样性的终结。 该书在1998年由河南人民出版社首次出版,是中国最早正式出版的反右研究著作之一。
文章
长安十日
《长安十日》,发表于2022年1月4日,记录了中国记者江雪在新冠疫情”清零政策”期间的日常经历。在这篇文章中,江雪描述了西安人民在全城封锁期间面临的危机和挑战,例如医疗资源的短缺。《长安十日》在中国社交媒体平台上获得了数百万用户的观看,并得到了上千名中国公民的评论和支持。
图书
十年论战: 1956-1966 中苏关系回忆录
本书作者以亲历者身份,阐释了1956~1966年中苏论战前后的两党关系以及中苏论战的主要过程。中苏关系自斯大林逝世之后,,赫鲁晓夫上台,围绕着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党和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关系,与“帝国主义”关系,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及民族问题上,发生了一系列中苏交锋。作为这一时期的亲历者,作者讲述了一个他所知的历史真相。本书最初于1993年在大陆出版。
图书
文化大革命十年史
该书作者严家其和高皋是一对夫妻。两人都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者。严家其是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的首任所长,曾参与赵紫阳总理领导下的政治改革办公室。夫妻俩在“六四”事件后流亡美国。1986年天津出版社出版此书,当时发行量超过100万册,很多人都是从此书开始对“文革史”形成全面了解。
图书
大动乱的时代:1949—1989年的中国
本书作者王年一(1932年—2007年9月13日),文革史专家。对文革发动的原因,来龙去脉都有清晰的梳理,被誉为中国国内文革研究的先驱。据启之回忆,王年一曾编著《文革大事记》《文革第一年》《文革大辞典》《文革杂谈》《文革研究资料》,在中国都无处出版。
图书
历史的大爆炸:六四事件全景实录
该书于2009年“六四”二十周年前夕,在香港出版。作者张万舒在“六四”期间担任新华社国内新闻部主任。该书以官方媒体的独特视角回忆“六四”事件,提供了不少内幕消息。著名记者杨继绳认为该书的历史真实性无庸置疑,是研究“六四”事件的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该书以“每日大事记”的形式,记录了1989年4月14号至6月10号的情况,包括中央军委从五大军区调集10个军,沿六条线路向天安门广场开进,以及军队化装进城等。引人关注的是,张万舒援引当时中国红十字会党组书记谭云鹤的话说,“六四”事件中死亡人数有727人,其中学生和群众死亡713人,军队死亡14人。这个数字同中国红十字会记录的2700人相差甚远,因而引发不少争议。
影视
中原纪事
河南省贫困乡村的许多农民因卖血感染艾滋病。该纪录片深入这些艾滋病人中,描述他们如何面对生活,官员怎样应对这些情况,以及志愿者如何协助染病的村民。导演进入中原若干艾滋病高发村采访,倾听农民诉说当年“血浆经济”兴起的历史背景,呈现因献血输血感染艾滋病的家庭,尤其是妇女儿童的生存状况,并记录民间组织在基层的形成和努力。
影视
煤路
该纪录片讲述了四川东部大山里三个煤矿工人家庭的生活故事。曾获2011年第35届玛格丽特米德影人奖。导演刘元辰。
图书
五七疑云 —— 破解反右派运动密码
1957年开始的中国反右运动,以整顿知识分子开始,随即发生大跃进,人民公社,以及大饥荒一系列的灾难。香港五七学社成立于2007年,宗旨是致力于收集、整理和研究一切有关反右运动的真相及历史资料。五七学社的负责人是从中国大陆移居香港的作家武宜三。本书作者申渊也是当年的右派,对发生于1957年的反右运动做了系统的研究与梳理,并试图回答一些未解的谜题。
图书
中华民族的自由女神 —— 林昭罹难40年纪念文集
林昭原名彭令昭,苏州人,1954年考入北京大学新闻系,1957年被划为“右派”,因卷入地下杂志《星火》一案,1960年10月被捕入狱。1962年初保外就医,同年12月再次被捕入狱。1965年林昭被以“反革命罪”判刑20年,1968年4月29日被改判为死刑,当天执行,逝世时年仅36岁。此书是纪念林昭的文章合集,汇总了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国族的作家、学者、普通公民写就的纪念林昭的六十多篇文章。
图书
大跃进亲历记
曾经担任毛泽东秘书的李锐也是毛泽东研究专家。和他著名的《庐山会议实录》一样,本书也是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主要讲述了作者亲历毛泽东发起的“大跃进”运动的过程。
图书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本书是台湾作家龙应台的著作,于2009年由台湾天下杂志出版,从文学的角度细诉1949年国共内战前后的相关历史。龙应台经过十年酝酿、耗时400天,走过长春、南京、沈阳、马祖、台东、屏东等地,拜访了许多国共内战幸存者。
影视
格拉古之书
该片记录了作家张先痴怎样从一个军人成为一个囚犯,又成为一个独立思想作家的经历。这个经历和思想历程正如俄罗斯的作家索尔仁尼琴。片名取自张先痴的书名《格拉古轶事》,带领观众走进中国的古拉格群岛——位于四川的一处劳改营。那里呈现了极端环境下的人性和鲜为人知的惨烈历史。片长42分钟,拍摄于2012年。
图书
历史的先声:半个世纪前的庄严承诺
该书由笑蜀编撰,汇编了中共党媒体发表的各种民主言论,包括1941至1946年间《新华日报》《解放日报》《党史通讯》《人民日报》等发表的短评、讲话、社论等。笑蜀,原名陈敏,中国作家,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曾任《中国改革》杂志执行主编和《南方周末》高级评论员,新公民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 书中所选文章有的出自国家领导人,如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有些则是郭沫若、茅盾、陶行知、吴晗等著名学者的评论和谈话。这些言论汇编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掌权前对民主政治理想的宣扬,也反驳了当下中国主流舆论将民主、分权视为境外势力的流行观点,同时也提供了推行改革的精神资源。 该书1999年由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年博思出版集团出版,2013年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再版。笑蜀称,该书出版后,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的丁关根在一次内部会议上对其进行了重点批判,该书随后在全国查禁。
图书
最后的地主(中国冤案录第三卷·上册)
土地改革是二十世纪影响中国历史进程重要的事件之一。作家廖亦武从2005年年底起,断断续续用了两年时间,完成了这部土改幸存者采访录《最后的地主》。正如作者说:"根据被访人肉体及精神的衰弱程度,我估计再过五、六年,作为亲历者口述的土改历史将彻底无迹可寻。"
图书
最后的秘密——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六四”结论文档
该书文件来自1989年“六四”天安门事件后举行的两次中共高层会议,即中共北京市委第六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扩大)会议和6月23日及24日在京西宾馆召开的中共中央第十三届四中全会。作者称,文件为中共党内姓名不详的某高级官员复制并保存了多年。这套文件是中共党内对“六四”事件作出最后结论时形成的,也是中共党内高层政治运作的记录。这些文件揭示了共产党始终掌握绝对权力的机制上的终极秘密。该书2019年由新世纪出版社出版。感谢香港新世纪出版社创办人、赵紫阳前政治秘书鲍彤之子鲍朴授权本档案馆收录全书。 读者也可以在<a href="https://www.newcenturymc.com/The%20Last%20Secret.html">这里</a>购买该书。
图书
失落的一代: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1968—1980)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从1968年到1980年间,先后有1700中国城市青年被遣送到农村。这是一场有组织的人口迁移,也是一场彻底的政治运动,被命名为“上山下乡运动”。这是史无前例的。这场运动对整整一代中国城镇青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打乱了他们的生活秩序,使他们失去受教育的机会,也影响到他们的家庭,以及整个社会。法国汉学家潘鸣啸的这本书,揭示了这场运动的来龙去脉,也探讨了这场运动在中国社会、政治、经济上的深刻印记,以及它所处的历史位置。
影视
备忘录
2022年春天,新冠病毒在上海大流行。在官方坚持清零政策的情况下,全市两千四百万人遭强制封控。在这个过程中,电影人和记者以手机、电视,和网络为媒介,捕捉封控之下的社会、官民冲突,和人民的抵抗。该短片的创作者认为,当历史被美化、网络被和谐,记忆也会被冲淡,因此需要用电影来备忘。 穷山恶水电影小组创立于2020年,其影像作品大多聚焦现今中国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 《备忘录》入围克莱蒙费宏影展实验短片竞赛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