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关于我们
全部馆藏
民间历史地图
创作者
民间历史简报
联系我们
其他资源
En
Zh
Open main menu
关于我们
全部馆藏
民间历史地图
创作者
民间历史简报
联系我们
其他资源
全部馆藏
显示集合中的 157 个项目
档案主题:Oral and Personal Accounts
仅条目标题和简介
全文
排序
标题升序
标题降序
创作者升序
创作者降序
创建日期升序
创建日期降序
每页
10
20
50
157 items
图书
天安门血腥清场内幕
本书完整记录了1989年天安门广场武力清场的整个过程,时间从1989年6月3日中午开始,到6月4日上午10时结束。作者吴仁华作为“六四”亲历者,在书中对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也做了具体的描述,例如:刘晓波、侯德健等“四君子”如何与解放军戒严部队接触谈判;六部口坦克如何追逐碾压撤离的学生;医务人员如何在枪林弹雨中舍生忘死抢救伤员等。吴仁华自述,本书初稿完成于1990年5月。他于1992年逃离大陆,2007年5月,在洛杉矶出版《天安门血腥清场内幕》,这是他的第一本“六四”专著。本书后来多次增订再版。
文章
江棋生:中国六四受害者状况民间报告
1989年六月四日发生的天安门大屠杀以及随后进行的大抓捕、大清查,制造了数以万计的六四受害者,包括倒在血泊中的六四死难者,身中枪弹的六四伤残者、六四死难者和重殘者家属,被判刑或劳教的六四良心犯,及受到其它政治迫害的六四人士。在六四20周年之际,作为中国民间恢复历史真相、重建历史记忆努力的一部分,这一报告对六四受害者当年的受难和20年来的艰辛历程给出一个基本的描述,并对造成六四受害者的制度因素进行分析,对如何改变他们的生存状况提出相应的建言。
图书
金桥路漫
《金桥路漫》是张大发先生对于三年大饥荒时期“通渭问题”的调查报告结集。1959~61年的三年大饥荒中,通渭因饥饿及其相关因素而非正常死亡的人口,达到了全县人口的约三分之一。在通渭工作多年,并在后来参与主持编写新《通渭县志》的张大发先生,走乡串户访问村民,记录了通渭饥饿时代的故事,并于2005年通过定西市作家协会内部出版了本书,抢救了这段历史。
图书
蒙恩历程
作者李景沆,甘肃省天水市人,1949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学院数学系,同年秋,被聘为天水一中数学教师。1957年被划为右派,送甘肃酒泉夹边沟劳教近三年;1960年恢复天水一中教师工作,至1962年摘掉右派帽子,1978年平反直至1980年被调至天水师范专科学校(2000年升为本科院校——天水师范学院),1987年秋退休后,去教会专职侍奉。 1957年,李景沆被打成右派后送夹边沟劳教,1960年被转送至条件更恶劣的高台明水河农场。本书为其自传,记录了作者本人的生命和信仰历程。第四章《夹边沟苦难生活纪实》、第五章《回家后的生活纪实》,叙写出一个基督教徒在夹边沟的生活纪实。本书2003年由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发行,2004年再版。
图书
六四日记:广场上的共和国
这是一部历经十八年最终整理而成的日记体著作。它在1990-1991年初稿基础上删订而成,记述了作者当时的完整经历:从最初参与组建北大筹委会始,到当选北高联主席及任广场副总指挥,直到六四淩晨主持广场撤离表决等一幕幕悲壮感人的历史。 购书链接: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436793
影视
让阳光洒到地上
王荔蕻,北京网友、公民记者和公益服务志愿者。王大姐因声援福建三网民而被控"寻衅滋事"。2011年8月12日,此案在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温榆河法庭第一次开庭审理。本片采访了王荔蕻的亲人、朋友、辩护律师和声援网友,记录了现场围观的历史性场景。
图书
李鹏六四日记
《李鹏六四日记》由中国共产党前总书记赵紫阳的政治秘书鲍彤之子鲍朴推出。以一份据称李鹏在六四天安门事件期间的日记手稿而成书,新世纪出版社原订于2010年6月22日在香港出版。1989年六四天安门事件发生时,李鹏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国务院总理。日记内容由1989年4月15日至6月24日为止。鲍朴表示除了把日记由原本的简体字转为繁体字以外,书中内文“不加,不减,也不会改”。此书后在美国出版。
图书
上海生死劫
《上海生死劫》(又名《申江夢迴》)是女作家郑念的一部自传,最早于1986年出版了英文版,随后被译为多种文字出版。书中郑念记述了从文化大革命开始到1980年代初出国这段时间的个人经历。1966年上海红卫兵以革命的名义对她进行抄家和逮捕,之后她被拘禁六年,在此期间,始终坚持自己无罪,坚持与不公正的制度相抗争。1973年郑念出狱后,得知自己的独生女儿郑梅平早自己入狱不久后受迫害而死,继而查找女儿的死因。此书追述了知识分子的生命历程如何被政治改写。
图书
风雨人生路 :一个残疾苦囚新生记
1966年8月8日,中共中央通过了文革“十六条”。不久,上海青年技工、1957年曾被打成右派的刘文辉传写小册子和传单,明确反对文革,反对“十六条”、反对专制暴政。他于当年11月26日被逮捕,四个月后被以反革命罪判处死刑枪决。刘文辉是目前所知因反文革被公开枪杀的第一人。本书作者刘文忠是刘文辉的同案犯,也是他的弟弟,被关押十三年后得到平反。在这本自传里,刘文忠详细记述了刘文辉的思想和遭遇。
图书
林昭 不再被遗忘
本书收录了多篇悼念林昭的文章.包括了林昭之死, 以及林昭的爱情,追求与幻灭等等。 本书由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出版。
图书
广场活碑:一个香港女记者眼中的六四血光
本书作者曾为《星岛日报》记者,1989年4月底派驻北京采访民主运动。全书主要分六大部分:广场实录,记录1989年民主运动历程,由作者4月到北京采访,至6月4日凌晨与群众撤离天安门广场。第二部分是劫后记忆,是作者在1989年时的一些采访稿,尘封的记忆,望能填补历史的空白。第三部分为人物专访,当年作者曾专访7位学生领袖及知识分子,诉说他们全身投入学运的原因。第四部分为余生心绪,作者在“六四”后至1990年12月的一些片段记录,有给香港中学生的演讲稿,有感怀、有剖白,情真意切。第五部分为二十年伤痛,是作者在“六四”20周年写下的回忆文章。第六部分为六四底层,这些底层人物基本上被遗忘了,作者要为“六四“底层立传,以为历史补阙。
图书
劫后长忆 —— 十年动乱纪事
本书作者穆欣是早期中共党员,1950年代曾任《光明日报》总编辑。文化大革命初期,担任中央文革小组成员。1967年被打倒并关入诏狱(秦城监狱)。此书于1997年在香港出版。由于作者的身份,此书有助于了解文革前和文革初期的高层情况。
图书
庐山会议实录
本书是李锐所著的记录1959年庐山会议的史料著作。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参阅中共有关部门的文献资料,翔实记录了会议前后的重要节点和事件。本书初版于1989年4月,由中国大陆的春秋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增订本于1994年6月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图书
八九天安门事件大事记
作者是1989年民运的骨干分子,当时他在中国政法大学教书。六四屠城后流亡海外。如今定居台湾,在东吴大学和中正大学开设“六四事件真相研究”课程。吴仁华至今已出版多本与“六四”相关的书籍。当年他是北京大学古典文献专业硕士,他写的六四著作,比较注重信息来源的可靠性。此书记录了六四期间(4月15日到6月9日)每天发生的重大事件。
图书
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
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 为什么是毛统治中国 本书展示了毛泽东戏剧的一生,揭示了大量闻所未闻的事实:毛为什么会加入共产党,怎样坐上中共第一把交椅,又是如何一步步夺取中国。作家张戎夫妇为完成这本书,花费十年,访问过数百名毛的亲友,与毛共事、交往的中外知情人、见证者及各国政要等。 购书链接:https://www.amazon.com/%E6%AF%9B%E6%B3%BD%E4%B8%9C%E9%B2%9C%E4%B8%BA%E4%BA%BA%E7%9F%A5%E7%9A%84%E6%95%85%E4%BA%8B-%E5%BC%B5%E6%88%8E/dp/6263100389。
影视
媒婆
媒婆说媒这个传统,在今天的北方农村依然盛行,本片纪录了生活在山东省冠县的媒婆杨秀婷的故事。讲述了因为经济改革,农村人去城市打工,青年们开始自由恋爱。媒婆这个古老的职业不仅面对挑战,也遇到了新的问题。
图书
司马璐回忆录:中共历史的见证
司马璐(1919—2021)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史专家,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延安遭到政治迫害,离开延安,1941年被开除出党,后持续参与倡导民主活动。1952年司马璐在香港出版《斗争十八年》,叙述自己从投奔共产党到醒悟,并最终选择自由的曲折历程。他对若干中共领导人物,如瞿秋白、张国焘等作过深入的专门研究。其回忆录《中共历史的见证》按内容分为三章,第一章写个人经历,第二章写中共第一代人物,第三篇专论毛泽东与周恩来的斗争。
影视
记忆林昭
独立导演老虎庙2010年开始拍摄此片,并于2012年完成,随后又作了修改。本片采访了林昭生前恋人甘粹,以及钱理群、崔卫平等多位独立学者,是对林昭记忆的有力补充。本片曾入围2012年阳光华语纪录片奖20佳。
图书
末日幸存者的独白:关于我和“六四”
购书链接:https://www.kobo.com/hk/zh/ebook/ZoerWPfG8TiqoXIYwvW2iw。
文章
我的一生(附:中国往何处去)
文革爆发时,杨小凯是长沙市一中的高中生,1968年1月12日他发表了《中国向何处去》一文,系统性地提出了“极左派”红卫兵的主张,批判中国官僚特权阶层,主张按照巴黎公社的原则建立“中华人民公社”。据杨小凯回忆,当时由于父母同情刘少奇的观点和彭德怀的观点而被打倒,自己在学校里倍受歧视,无法加入红卫兵,就参加了造反派,反对血统论。后杨小凯因此文被判刑十年。杨小凯于2004年去世。本文是他对自己一生的回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