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资源
互联网档案馆
互联网档案馆是在美国注册的线上非营利图书馆,成立于1996年,致力于收集、保存互联网上的各种数字内容,包括网页、电子书、音乐、电影、软件等,为互联网用户提供免费的学术和文化资源。互联网档案馆时研究、了解中国历史的宝贵资源,网站上有大量关于中国的书籍和电影。该网站的数字时光机功能对过去二十多年互联网上几乎所有的网页进行存档,用户可以浏览特定网页的所有历史版本,包括在中国因遭审查而不复存在的页面。用户还可以自行将网页上传到数字时光机保存。如果读者在微信、微博或其他国内平台读到有价值的内容又担心该内容会被404,建议您立即将页面通过数字时光机存档。谷歌浏览器提供数字时光机插件,用户可以一键存档网页。
华语独立影像资料馆
华语独立影像资料馆源自一项英国艺术与人文研究署资助的研究项目“中国独立电影:国家、市场与电影文化”。这个研究项目主要探讨在过去三十年间,中国独立电影与国家及市场的关系如何影响它的生产、传播与接受。该项目的诸多成果与活动之中,最核心的便是这个影像资料馆的建立。资料馆不但致力于对独立影像文化的保存与传承,而且希望提供一份现当代中国社会变迁及普通民众生活的历史纪录,一份主流话语体系之外的、不可多得的纪录。 华语独立影像资料馆与大批独立导演、策展人、业界伙伴及文化机构紧密合作,帮助中国独立电影被全世界更多观众看到、关注,并增强世界对中国的电影文化与产业的了解。
中国大饥荒档案馆
该网站建于 2001 年,旨在提供有关大饥荒的中国学术研究成果。该网站拥有宝贵的文献资料,尤其是 2008 年大饥荒 50 周年国际研讨会的文献资料,包括重大事件年表、原始文献以及有关大饥荒的文章。该网站已数年未更新,但仍是研究中国当代史的有用资源。该网站中文版。
民间记忆计划口述史
民间记忆计划口述史的藏品包括 2009 年至 2016 年采访的数字视频记录和书面文件。采访由吴文光在中国北京经营的电影工作室——草场地工作站的相关电影制作人进行,其采访内容均为中国人讲述20 世纪中期中国农村生活,主要是大饥荒期间的经历,也包括土地改革和集体化、大跃进、四清运动和文化大革命。至今已有150 多名青年电影制作人加入了该项目,自 2010 年以来,他们走访了中国各省 的246 个村庄,采访了 1100 多名老年村民。该作品集有中英文两种版本,采访以中文进行。
记忆中的文化大革命
本视频集收录了对文革亲历者的采访视频,还包括对文革后出生的年轻人的采访,讨论他们如何了解这一历史事件。访谈以中文进行,也有英文字幕和笔录。
中国文革受难者纪念园
该文集由芝加哥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教授王友琴创建。该网站收录了文革受害者的姓名和故事,以及王教授的其他学术出版物、证人证词和受害者或其家人撰写的回忆录。该资料集有中英文两种版本,但许多文件只能用中文阅读。
“北京之春”— 回顾1978-1981年的中国民主运动
该网站包含照片、访谈和文件,记录了 1978-1981 年的中国民主运动(又称“北京之春”)。自2013年以来,维也纳大学的欧普雷博士(Helmut Opletal)在中国、法国和美国采访了约30位前民权活动家和当代观察家。在这个网站上,他还介绍了他对 "北京之春 "运动相关资料的研究和分析,包括最新出版物、文件、照片、音频和视频文件。这些资料可以用英文、中文和德文浏览,访谈可以用英文和中文阅读或观看
毛泽东时代遗产数据库
该数据库是 “毛泽东遗产:政党独裁、过渡时期司法和真相政治”项目的一部分: 该项目由德国弗莱堡大学的丹尼尔·里斯(Daniel Leese )指导。该网站包含经过精心整理的数千份有关毛泽东时代遗产问题的文件和图片。除官方文件外,还有内部分发的示范案例集、口述历史访谈记录和其他相关材料。该项目的一个主要目的是研究和展示中国共产党的战略以及毛泽东逝世后重大政策变化带来的社会后果。
消失的档案
《消失的档案》是一部关于1967年香港暴动的纪录片,“暴动”指的是英国殖民统治时期香港发生的一场大规模反政府抗议活动。这部纪录片由罗恩惠执导,于 2017 年在香港上映,试图发掘和呈现有关抗议活动“遗失 ”的非官方资料。纪录片以粤语讲述,配有中文字幕。除纪录片外,该网站还收录了导演的笔记以及关于影片制作过程的信息。
中国通档案馆
中国通档案馆由加州州立大学北岭分校的罗伯特·戈斯坦德教授(Robert Gohstand )于 1996 年建立,目的是保存和宣传 20 世纪初曾在中国居住和工作过的许多其他国家和文化背景的人的遗产。档案包括信件、日记、照片、明信片、书籍、期刊和报纸。藏品有英文版。
台湾记忆
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创建了这一数字藏书,用于分析和建立与台湾有关的历史文本、图像和其他文献的解释性信息,时间跨度从 18 世纪到 20 世纪。这些文献揭示了 19 世纪日本殖民统治和清朝统治下的台湾社会,以及现代台湾的政治。该藏品目前包含 267,000 多件藏品和 278 万多页图片,有英文和中文两种版本。
虚拟北京
该作品集通过使用数字技术、H-GIS 和视觉资料来探索 20 世纪 20 年代至 40 年代北京的历史。该项目的主要视觉资料包括两个摄影集。第一套是西德尼·甘博(Sidney D. Gamble)的作品集,甘博是一名社会学家和传教士,1917 年至 1937 年在中国生活,其工作重点关注北京最贫困的人群。第二批藏品来自德国摄影师海达·莫里森(Hedda Morrison),她从 1933 年开始在中国生活,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除了视觉资料外,还有市政府警察局和社会事务局的记录,以及记录城市普通居民日常生活的新闻记录。藏品旨在向观众传达中国普通人的生活方式、传统和习俗。
莱顿大学民间诗刊
该网站收录了由荷兰汉学家柯雷收集的中国民间诗歌出版物,包含从 20 世纪 70 年代末到 21 世纪初的资料。这些出版物的形式主要为期刊,也包括少量专著,刊物主题包括诗歌、工人阶级写作和女权主义等。
波士顿书评
《波士顿书评》是一本中文电子刊物,创刊于2023年10月,2024年1月1日正式推出, 由记者、作家罗四鸰负责编辑。办刊宗旨为“读书无禁区。读严肃的书,做有趣的人”,以促自由之思想和独立之人格的建立。书评中英文并用,繁简字亦并用。
书评依靠读者订阅维持,通过邮件和Substack平台传播,设有书摘、书讯、专题访谈、书评、文学人物介绍等栏目。
文革博物馆
1996年春天,网上文革博物馆由《华夏文摘》编辑部提议建立,资料来源包括文革研究者、读者的来稿、由编辑部收集或读者推荐的散见于各种电子和印刷书刊的文章,最初以《华夏文摘》增刊的形式分六十期在网上陆续发表。2000年,博物馆将这些内容以及《华夏文摘》自1991年创刊以来正刊刊登过的有关文革的文字重新整理分类,分为八个“展厅”对公众开放,包括文献资料、学术研究、往事回忆和文艺作品等。该博物馆创办人为华新民,退休物理学家。他是“文革”的亲历者,也是记录和研究者。
不明白播客
当下中国最有趣的谈话都是在私下进行的。《不明白播客》希望把有趣的谈话分享给世界各地的中文听众,在这个黑暗、混乱的时代发出一点光亮和温度。
该播客由几位专业新闻记者联合发起,每周就一个话题进行深入、不设限制的讨论。目前讨论过的话题包括习近平会带领中国走向何方、中国高层人事还将如何震荡、经济下行的社会影响,和年轻一代在躺平与反抗之间如何选择等。不明白播客除了传播信息和思想,还成为了让普通中国人发声、连接的一个平台。
主持人袁莉于2018年在香港加入《纽约时报》任亚洲科技专栏作者。此前14年她在纽约、北京和香港任《华尔街日报》记者、中文网总编和科技专栏作者,更早之前她曾任新华社总社国际部编辑以及泰国和阿富汗驻外记者。
莽莽
《莽莽》是一本诞生于2022年中国抗争浪潮的中文独立杂志,由一群身在海外的年轻中国人创立,持续吸收关注中国议题的创作者。该杂志内容涉及白纸运动、中国女权主义、人权、台湾大选、新疆等问题,作品形式包括新闻报道、杂文评论、文化艺术等。该杂志第一期开放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