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4月29日,36岁的政治异见者林昭被判死刑,当日于上海提篮桥监狱遭枪决。林昭曾因共产主义理想追随中国共产党,在反右运动中看清当权者在崇高理念包裹下对人权的践踏,“断然不能容许自己堕落到甘为暴政奴才的地步”(《致人民日报编辑部信》),转而成为当局的坚定批判者。即使身陷囹圄饱受折磨,她仍坚持写下约五十万字的文章,在没有纸笔的情况下以鲜血当笔墨,讨伐专制统治,阐述对民主自由、政治抗争的思考。
56年过去,林昭的档案从短暂公开到再度封存,从允许纪念到墓地维稳,如今的中国容不下一场低调的悼念,一尊安静的雕像,一段偏离官方叙述的文字。我们希望中国民间档案馆这一线上空间能为保存与传播相关的民间历史尽一份力量。
档案馆目前有多个关于林昭的内容条目(可在网站页面搜索“林昭”获得),包括林昭本人的文字、关于林昭的介绍书籍和纪录片,以及他人对林昭的纪念文章等。目前的收录远非完整,我们还将继续补充新的内容。这其中有林昭最著名的狱中文字《致人民日报编辑部信》(又称“十四万言书”),以及发表于大饥荒期间的地下杂志《星火》上的长诗《普罗米修斯受难的一日》。即将上线的有由林昭生前好友编辑整理的《林昭文集》,其中收录了近百篇林昭中学时期以来写作的散文、诗歌、评论、新闻报导,及其部分狱中文稿和书信。通过这些非官方记录,我们可以看到在那个恐惧压过一切的疯狂年代里,林昭如何坚守底线和常识,用生命为历史作证。通过这些不同角度的书写,我们也才能透过抽象的高大反抗者形象,看到林昭作为一个女性抗争者虽粗粝但真实的个体经验。
1980年林昭获平反后,其亲友在北京为她办了一场追悼会,会上有一副挽联,上联是:“?”,下联是:“!”。相隔40多年,这幅无字挽联似乎与2022年年末以来街头和校园里的那张白纸遥相呼应。这种历史的接续性力量恰恰是官方不遗余力垄断历史的原因。胡杰在纪录片《寻找林昭的灵魂》的最后问道:“历史会进入我们的记忆吗?历史将如何进入我们的记忆?”林昭的答案是:“火本来只应该属于人类,怎能够把它永藏在天庭? 哪怕是没有我偷下火种,人们自己也找得到光明。”《普罗米修斯受难的一日》
中国民间档案馆编辑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