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晓明(1953—),女权学者、写作者、纪录片工作者。
1987年底,艾晓明获得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现代文学专业博士学位,是文革后第一位文学女博士。她于1988年至1994年任教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文化基础部;1994年起任教于中山大学中文系并于2013年正式退休。
作为黑五类子女,艾晓明亲身经历并见证了文革的残酷。她的外公唐生智是国民党陆军上将,父亲艾仁宽在文革时曾被打成右派,当时年仅13岁的艾晓明不得已贴大字报批斗自己的父亲,并被迫与父母分开生活。
为了融入体制, 她于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到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后在共青团下属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任教。在此期间,艾晓明结识了小说家王小波等独立人士。1988 年,她在香港花了一年时间研究米兰·昆德拉的思想,并翻译了他的作品《小说的艺术》。
1989年,她回到北京,面对天安门抗议活动一开始感到不知所措。鉴于其文革经历,她对运动持怀疑态度,但她还是给绝食者送去了毛毯,并坚定捍卫学生的言论自由。六四之后,虽然避免了被逐出校园的命运,她还是于 1994 年搬到了氛围更轻松的南方,在中山大学任职,专注于女性主义研究。
1999 年,艾晓明在美国田纳西州的南方大学访学一年,期间她开始接触纪录片,每天看两到三部电影。同时,她也注意到许多当地学者都积极参与政治倡导行动。这段经历也成为她学术生涯的一个转折点。
回国时,她带回一本美国女性主义话剧《阴道独白》的剧本,并将其译成中文。2003年,她创办中山大学性别教育论坛,带领学生排演《阴道独白》,并邀请她的老朋友、纪录片导演胡杰(
参见本站关于胡杰的条目)帮助她记录该剧在中国演出的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她学会了如何制作纪录片,后来和胡杰合作拍摄了多部影片,包括《白丝带》《中原纪事》《关爱之家》等。同年,艾晓明还介入“孙志刚案”,推动废止收容遣送制度;后又介入 “黄静案”“太石村”等公共事件。
她的其他纪录片作品包括关于2005年广东番禺罢免村官事件的《太石村》,关于2008年四川地震的《我们的娃娃》,关于2010年乌坎事件的《乌坎三日》,还有近年完成的《夹边沟祭事》等。
2010年1月,艾晓明与专注性别平等的公益律师郭建梅共同获得表彰女性自由的国际人权奖项西蒙·德·波伏娃奖。 因其倡导行动,艾晓明长期面临当局打压,但依旧持续抗争至今,记录真实的历史。
关于艾晓明的更多信息和作品请参见
艾晓明工作室博客和她的
Matters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