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卫平(1956年—),江苏省盐城人,学者、翻译家。
崔卫平出生于地方干部家庭,文革期间她的父母曾被送去五七干校,崔卫平也随父母下放到农村。1974年高中毕业后,崔卫平再次到农村插队三年,在江苏射阳县种棉花。关于那个年代,她这样
描述自己的反思:“第一,真相是埋藏在地下的,真理并不流行,相反,它们需要有人坚持,这种坚持有时候需要顶着很大的压力,现实的未必就是合理的。第二,这个国家曾经走过的一段非常弯曲的道路,尤其是在思想上,很多从前被奉为圭臬的,只是一些十分荒谬的东西,它们或许已经深深进入了我们的思维方式,进入了我们的血液,需要不断反思才能加以清除。”
作为文革后第一届大学生,她于1978-1984年就读于南京大学中文系,分别获汉语言文学学士学位和文艺学硕士学位。1984年,她被分配到北京电影学院任教,先后任教于文学系、社科部和基础部,1999年升任教授,2011年退休。
崔卫平的主要研究领域为文艺理论和当代中国先锋文学,1993年,崔卫平偶然读到哈维尔的书,从此开始研究政治哲学,特别是当代东欧思想文化。她是哈维尔以及波兰思想家米奇尼克作品在中国大陆最早的翻译者和引介人,译有《哈维尔文集》《通向公民社会》等。她的个人著作有《带伤的黎明》(1998)、《不死的海子——海子评论集》(1999)、《我见过美丽的景象》《看不见的声音》(2000)、《积极生活》(2003)、《正义之前》(2005)、《我们时代的叙事》(2008)、《思想与乡愁》(2010)、《迷人的谎言》(2012)等。
1999年3月,崔卫平在《文论报》上发表文章《批判,以什么名义?》,提出“哈维尔为什么要批判极权主义、到底我们批判是为了什么”的问题。她将这篇文章作为她从事社会政治表述的一个起点。
她说,“强调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什么要批判、要反抗,而不是简单地去批判和反抗……是希望不要再重复前人所走过的弯路,不要重复他们的错误。某种既定的思维方式,比人们想象的还要顽固。即使在那样极左的历史结束之后,它还会存在很长时间,尤其是同样会存在于新一代批判和反抗的人们身上。”
受汉娜·阿伦特积极参与公共生活的启发,加之网络的兴起,2000年以来崔卫平积极在媒体和网络上发表社会批评。
,“我写作是为了把隐蔽的东西带到亮光之下。”就像哈维尔那样,“让看不见的看见,听不见的听见。” 2010年,她被《时代周报》评为年度十大公共知识分子之一。
崔卫平坚持履行自己作为知识分子的公共责任,多年来积极就公共事务发声。2008年,崔卫平签署《零八宪章》,2009年3月11日在布拉格与徐友渔(参见本站关于徐友渔的条目)、莫少平律师代表《零八宪章》主要起草人之一刘晓波和全体签署人领取“人与人(Homo Homini)”人权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