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纪——从反右到文革

血纪——从反右到文革

本书作者孔令平居住在重庆,曾经在年轻时被打为“右派”,历经中国共产党的历次政治运动,经历悲惨。本书取材于作者自身经历,从出生一直写到2009年。
流沙河随笔

流沙河随笔

流沙河是中国著名的作家,学者。1949年秋入四川大学学习。1957年“反右”运动中,因作品《草木篇》被毛泽东亲自点名,在全国上下被“批倒批臭”,后连续接受多种“劳动改造”,白天修路,锯木头,傍晚遭批斗,累计20年。1979年他被调回四川省文联,从1985年起专职写作,并先后出版了《流沙河随笔》等多部著作。本书1995年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其中多篇文章关联他被劳动改造时的经历。2019年11月,流沙河在成都因病去世,享年88岁。
出身论

出身论

遇罗克(1942年5月1日-1970年3 月5日), 工人、自由撰稿人、公共知识分子,出生在中国东北的知识分子家庭(二十世纪上半叶东北一度被日本占领)。遇罗克的父亲曾获国家奖学金在东京早稻田大学学习,母亲来自北京的一个富裕家庭,在东京女子高中学习商业。回国后,两人开始经商、结婚并育有三个孩子。中共掌权后,他们一家被定为资产阶级,像其他 "黑五类分子 "一样受到迫害。其父于1952年因逃税指控被捕,后被释放。1957 年,遇罗克的父母被打为右派,送进劳改营。1959 年,遇罗克以优异成绩从高中毕业,但作为“不良阶级”的后代,他被禁止上大学。1961 年,他获准到北京郊区的一个农场工作,在那里他意识到阶级身份的特殊意义——地主及其子女甚至会被打死。1964 年,他回到城市,在一家机械厂当学徒。遇罗克意识到,在毛泽东时代的中国,他是“贱民”中的一员,无论他相信什么,或是如何努力工作,都将永远受到谴责。 这些经历成为遇罗克写下这篇文章的原点,该文也成为毛泽东时代最著名的文章之一。遇罗克在文化大革命开始时写下这篇一万多字的《出生论》。文中,他,"黑五类 "正在成为一个永久的底层阶级,而中国的统治者则来自红五类,即 "红五类":贫下中农、工人、革命军人、革命官员和革命烈士,包括他们的家属和子孙。文中他警告大众,新的统治阶层基于血统。 这篇文章发表在遇罗克和他的哥哥遇罗文创办的刊物《中学文革报》上。1967 年1 月,《中学文革报》印了约三万册,年轻人开始在北京四处散发该报,每份售价两分钱,几小时内就销售一空。2 月,他们又印了八万份。很快,每天都有数百封信件寄到遇罗克所在的邮局——多到他不得不亲自去取。这些信件详细描述了共产党的政策给他们带来的苦难。人们从全国各地赶来拜访他们,对终于有人揭露了中国共产党的统治方式感到激动。编辑部之后扩大到 20 人,还主办辩论会和研讨会。 1967 年 4 月,杂志被关闭。遇罗克仍保持自由,并开始撰写关于经济不平等的文章,1968 年1 月被捕。两年后,即1970 年 3 月 5 日,遇罗克在北京工人体育场被执行枪决。
林昭: 十四万言书 (《给人民日报编辑部的一封信》)

林昭: 十四万言书 (《给人民日报编辑部的一封信》)

《给人民日报编辑部的一封信》是林昭最重要的文章之一。 她选择在1965年7月14日起笔书写,因为这是法国大革命中巴士底狱被攻占的一天。林昭用五个月完成了这封长达 137 页的信。文章用墨水写成,林昭用自己的鲜血在上面盖了一个 "昭 "字印章。信写完的同一年,林昭以反革命罪判刑20年,1968年4月29日,改判死刑,同日执行枪决,时年 36 岁。 这篇14万字的文章全面表达了林昭的政治信仰。关于她的抗争目标,她写道: “只要生活中还有人被着奴役,则除了被奴役者不得自由,那奴役他人者同样地不得自由!然则身受着暴政奴役切肤之痛再也不愿意作奴隶了的我们,是不是还要无视如此悲惨的教训而把自己斗争的目的贬低到只是企望去作另一种形式的奴隶主呢?” “我们所从事这场战斗之崇高的整体目的决定了我们不能泛泛地着眼于政权!——我们的战斗目的不应该更不可能单单是一个政权的转移问题!” “我们为的是使中国从此永远不要再有皇帝!" 关于抗争手段,虽然坚定战斗的信念,对于是否使用暴力,她的态度则是: “作为一个基督徒、一个奉着十字架作战的自由志士,在我看来:杀灭共产党并非反对以至清除共产党的最好方法”。 学者艾晓明特别对林昭信中的女性主义视角作了分析。林昭在信中不仅陈述了女犯与男犯不同的性别经验,对于性别与政治的关系也有正面论述。不仅如此,林昭特别提到自己的行动“大多源于直觉——感性,而非理性”。艾晓明指出,女性主义理论意识到重理性轻情感的父权制根源,并且父权制极权就是通过排斥感情将人变成满足其政治需要的工具。在这个意义上,她认为林昭所调度的感性资源其实正是反极权的能量。更多分析请参见<a href="https://aixiaomingstudio.blogspot.com/2013/12/blog-post_25.html">艾晓明的《林昭遗稿研究之一:提篮桥里的狂人日记》</a>。
胡耀邦与平反冤假错案

胡耀邦与平反冤假错案

本书记述了胡耀邦为 20 世纪 50 年代反右运动中被打为右派的人平反所做的努力。本书作者戴煌(1928-2016,原名戴澎霖)是一名共产党宣传员,后任新华社高级编辑。他在毛泽东时代也曾受到迫害,后在胡耀邦的努力下得以平反。 这意味着本书并不完全客观——戴煌并没有仔细分析胡耀邦追随毛泽东的历史。相反,他致力于捕捉成千上万在毛时代受迫害的人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因胡耀邦而平反的激动心情。该书长达 30 万字,是一部厚重的汇编,其中包括以前未曾报道过的著名公共知识分子和党员受迫害的细节,以及胡耀邦为他们平反的过程,例如葛佩琦一案。葛佩琦曾是共产党特务,因反对腐败和特权而被打倒。戴煌深入解释了这一案件,以及葛佩琦最终是如何洗脱罪名的。 戴煌代表了党内的自由派,他们认为共产党内部必须正视自己的错误。杜导正(《炎黄春秋》主编)和铁流(独立历史杂志《往事微痕》出版人)等人出席了戴煌的葬礼。该书还收录了李锐的序言,他曾给《炎黄春秋》供稿,也是党内自由派的中坚力量。
科学·民主·理性:许良英文集

科学·民主·理性:许良英文集

中国知识分子许良英是一位科学思想史学者,也是一位积极捍卫人权的勇士。他经历过中国最极端的政治风暴,在1977年中国稍微开放后又开始言说。该书收集他在1977-1999年之间的政论,最初由香港明镜出版社于2001年出版,后许良英的家人将其制作成PDF版,希望能在网上流传,让更多读者看到。
新发现的毛泽东  (上)

新发现的毛泽东 (上)

作者王若水早年在北京大学学习哲学。曾担任中共党报《人民日报》的副总编辑,并得以参与高层意识形态的讨论,对毛泽东的为人和毛泽东思想有深刻的认识。他是中共体制内难得的一位有独立人格以及思考能力的知识分子。在他因癌症去世后,他的妻子冯媛帮助他整理出这本遗著,2002年由明报出版社出版,被评价为“第一部最为全面、最为深入论述毛泽东和他思想的著作。”
李一哲事件——文革中一场自下而上的民主与法制的诉求

李一哲事件——文革中一场自下而上的民主与法制的诉求

李一哲是中国大陆文革时期一张著名大字报《关于社会主义的民主与法制》的署名。该大字报主要由三人合著,分别是广州美术学院学生李正天、高中学生陈一阳、工厂工人王希哲。李一哲是三人名各取一字而成。 “李一哲”从1973年9月13日至1974年11月7日写出三稿。1974年11月10日,文章在广州街头公开张贴,共六十七张白报纸,二万六千多字。内容呼吁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以批判“林彪体系”为形式,矛头直指中共建国以来极左运动践踏民主法制的种种弊病。大字报指出,林彪集团赖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是延续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林彪反革命集团的实质是极左。大字报还未点名地指出了当权者的许多罪行,并且联系这些现象,分析了社会主义“体系”本身存在的严重问题。李一哲等人于1977年被捕,一年后平反。
林昭文集

林昭文集

《林昭文集》收录了近百篇林昭作品,包括其中学时期以来写作的散文、诗歌、评论、新闻报导,及其所有后来退还给家属的林昭在狱中的文稿和书信等。该文集由林昭生前好友谭蝉雪(参见本站关于谭蝉雪的条目)和倪竞雄女士等编辑整理并私下印制成册。林昭在狱中的血书,大多是谭蝉雪逐字整理。该文集是美国杜克大学连曦教授研究写作《血书:林昭的信仰、抗争与殉道之旅》一书最主要的史料。
经历:我的1957年

经历:我的1957年

出生于1932年的和凤鸣,在甘肃日报工作期间,和丈夫王景超被打为右派,于1958年4月下旬,被下放到酒泉的安西农场劳动,丈夫则被送往著名的夹边沟农场。1960年大饥荒时期,她的丈夫饿死在夹边沟农场,她则活了下来。作为幸存者的她撰写回忆录,记述她被划为右派后,被发配至安西农场进行劳动改造的经历。本书于2001年由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 本书可于此处阅读:https://web.archive.org/web/20060630134444/http://www3.nbnet.nb.ca/stao/wlcp_huofengming.htm。
长江长江

长江长江

1989 年 3 月,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长江长江》一书,当时正值北京爆发天安门学生抗议活动前。该书促进了这一民主思想的发酵,对三峡大坝决策过程中的技术官僚主义提出了质疑——三峡大坝最终将以防洪和发电的名义在长江上筑坝。该书由记者戴晴编辑,她是著名共产党革命烈士的女儿,后成为国家领导人叶剑英的养女。该书对三峡大坝的决策过程提出了质疑——众多科学家、记者和知识分子认为这一过程并不民主,没有考虑到来自不同角度的观点。 书面世之时,恰逢中国最大的政治会议两会在北京召开,戴晴等人努力将书送到两会代表手中。六四天安门事件后,戴晴作为天安门事件的组织者被抓,监禁于秦城监狱十个月。《长江长江》一书也被检举为“一本宣扬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书,是一本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的书,是一本为动乱与暴乱制造舆论的书”本书随后即下架,部分印刷本被焚毁。《长江长江》也成为三峡决策过程中的第一本禁书。该书后来被翻译成英文,成为国际上了解三峡工程问题的一本重要著作。
我所亲历的政治运动

我所亲历的政治运动

本书是多位作者的合集,其中大部分作者曾任中共高官,例如李锐、萧克等人。通过作者的回忆,可以了解毛泽东时代的历次政治运动,包括文革、反右等以及多起冤案,例如胡风案的细节,有相当的说服力。本书1998年由中国大陆的中央编译局出版社出版。
牛鬼蛇神录——文革囚禁中的精灵

牛鬼蛇神录——文革囚禁中的精灵

作者杨曦光(杨小凯,1948–2004),在中学年代经历文化大革命,1967年因为发表文章《中国向何处去?》,批判文革思维,入狱十年。本书是杨小凯的回忆录,书中每章讲述杨小凯在狱中所接触的一个或两个犯人的故事:他们中有地下反对党的领袖,有从事自由经济活动的企业家,有扒手、强盗,有各式各样的不同政见者,被迫害的教徒和作家,以及国民党时代的高官贵人。 杨小凯1988年获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后为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经济学讲座教授、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本书于1994年出版,1997年、2016年再版。英文翻译本题为《Captive Spirits: Prisoners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由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杨小凯自序说,英文版和中文版内容差别相当大,是“两本独立的书”。多数章节曾以《狱中回忆》为名在《北京之春》杂志上连载。
刘晓波纪念文集

刘晓波纪念文集

本书是在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刘晓波去世之后,由蔡楚主编的一本怀念刘晓波文章的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