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关于我们
全部馆藏
民间历史地图
创作者
民间历史简报
联系我们
其他资源
En
Zh
Open main menu
关于我们
全部馆藏
民间历史地图
创作者
民间历史简报
联系我们
其他资源
全部馆藏
显示集合中的 304 个项目
仅条目标题和简介
全文
排序
标题升序
标题降序
创作者升序
创作者降序
创建日期升序
创建日期降序
每页
10
20
50
304 items
影视
南小街
北京天安门广场附近的南小街,长期是一些无家可归者以及上访者的聚集地。导演于2007年参与到流民救助慈善活动中,并持续跟踪拍摄这些边缘群体,八年后完成了该片剪辑。该片入围第十二届中国独立影像展纪录片竞赛单元。
影视
星火
1957年反右运动开始后,许多知识分子被打成右派,下放到农村劳动。一批来自兰州大学的学生也被送到甘肃的武山和天水农村,在那里,他们目睹了共产党大跃进政策导致的大规模饥荒。出于对当局作为的震惊和愤怒,这些学生联合起来出版了一份地下杂志《星火》,揭露大饥荒实情、批判当局的专制独裁。《星火》第一期于1960 年出版,包括九篇文章和一首长诗,揭示了大饥荒惨剧的根源所在,并呼吁人们“放弃幻想,准备战斗”。但当首期《星火》还未寄出,第二期尚在编辑中时,许多参与学生以及支持他们的当地人就遭到当局逮捕。《星火》一些主要成员被判处无期徒刑,后来被处决,其他关键人物也都被判处重刑。 导演胡杰在拍《寻找林昭的灵魂》的时候听说了《星火》杂志,于是开始寻找相关资料。由于影像资料的稀缺,胡杰参考了很多档案。对此,胡杰在一次<a href="https://cn.nytimes.com/culture/20150625/cc25hujie/">采访</a>中说道:“死人不能说话,但有关他们的记录至少可以讲述一些故事。我觉得文字档案有很强的说服力。纪录片必须具有艺术性,但是最重要的是,必须是真实的。当然,对纪录片来说,能有影像资料再好不过,但是拍摄大饥荒的纪录片不可能有影像资料。” 在这部纪录片中,导演胡杰赴武山、天水、兰州等地采访了幸存的《星火》成员、受难成员家属、以及当地农民等。受访者的讲述与《星火》中的文字穿插出现,观众由此得以了解当年这批学生为何决定创办《星火》、作者群的思想来源,以及他们如何在残酷暴政的威胁下通过行动传播自由与民主的思想火种。 该片曾获2014年台湾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华语纪录片评审团特别奖、亚洲竞赛单元优秀奖,以及北京独立电影节独立精神奖。
期刊
星火 第一期
1959年,大饥荒正在全国蔓延。一批被打成右派下放到天水农村的兰州大学学生见证了这一历史,目睹了饿殍遍地、同类相食的悲剧。在历史系学生张春元的带领下,一些学生一起创办了地下杂志《星火》,希望人们意识到这场浩劫的根源所在,“放弃幻想,准备战斗”。学生们用当地一个老砖瓦厂留下的一台油印机,自己刻钢板,如此刊印出《星火》首期。 《星火》第一期共三十多页,包括九篇文章和林昭的一首长诗。作者们通过讲述和分析他们所目睹之农村现实,反驳当局将大饥荒归咎于苏联逼债和自然灾害,强调大饥荒的真正原因是共产党的独裁统治,“对其他阶层的人民进行欺压、掠夺和奴役”。林昭的长诗《普罗米修斯受难的一日》用宙斯喻指毛泽东及其专制,赞颂盗取自由火种的人们。学者艾晓明<a href="http://www.sanxiatansuo.com/index.html?index=view&vid=10821">如此描述</a>《星火》作者群的思想来源:“在原则上,星火撰稿者没有脱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信仰;而到马克思主义的源头去寻找批判现实的理论依据,这是当时以及后来许多民间思想者的路径。不同之处在于,向承鉴他们更多地吸取了苏共二十大以后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主义的观点,并从反右之后传开来的《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纲领(草案)》中得到启发。后者的反教条主义和对民主社会主义的探索,给了这群青年新的思想力量。” 学生们计划将杂志寄给各省市的领导人,以警醒当权者纠正自己的错误。1960年9月30日,当首期《星火》还未寄出、第二期尚在编辑中时,武山、天水的参与学生被捕,同时被捕的还有数十名认识和支持他们的当地农民。参与者中,张春元被判无期徒刑,后被执行死刑;武山县委副书记杜映华因与这些学生有过交流,被判刑五年,后被处决;林昭被拘留于北京,后也被处决。其他关键人物如顾雁、谭蝉雪、向承鉴等则都被判处重刑。 90年代以来,为了重新恢复这段历史记忆,谭蝉雪投入大量心血搜集相关资料。她曾奔波于兰州、天水一带,为了寻找当时的案卷。在多次尝试与碰壁之后,终于在武山县法院找到被当作“星火反革命集团”案罪证来保管的《星火》原稿和其他资料。 我们希望寻找志愿者协助将《星火》翻译成英文。如果您有兴趣,请与我们联系。
图书
求索——兰州大学右派反革命集团案纪实
在1960年大饥荒最严重的年代,兰州大学一批被打成右派的师生决定出版地下刊物《星火》,希望以此警醒国人日益加重的灾难,揭露共产党的专制。这份地下刊物仅仅印出两期,就被判为反革命集团案,43人因此被捕。本书作者谭蝉雪是《星火》出版中一位关键参与者,后来也是她帮助挽回了《星火》的记忆。谭蝉雪是《星火》创办者张春元的女友,并亲身参与了这份杂志短暂生命中的重要时刻。谭因此案被判有期徒刑14年,后出狱平反,在酒泉师范学校任教,1982年调职敦煌研究院文献研究所任副研究员,1998年退休后,定居上海。 我们对《星火》这本杂志的了解,很大程度上源于谭蝉雪的努力。谭在查看自己的个人资料时,发现了出版的几期《星火》,以及当时被逮捕的人的供词,还有她写给张春元的情书。她拍下了这些材料,后来照片被转成pdf格式,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在中国流传,并成为相关书籍和电影的灵感来源。 这本书记录了谭蝉雪寻找《星火》的过程,并收录了该杂志的抄本。中国民间档案馆保有《星火》相关的pdf档文件、电影和其他相关资料的副本。
文章
特辑 |饥荒与县城(7):一九六〇年前后西礼县大饥荒
1960年前后,西礼县发生了现代历史上空前的大饥荒,造成人口大量死亡和外流,仅1960年全县死亡人口就达44608人(省统计为43793人)。1961年初,人口死亡的势头仍在发展,1月份死亡525人,2月份上升到729人。在人口大量死亡的同时,各种疾病也开始蔓延。饥荒和疾病使人口大量外流,1958年至1960年全县外流人口达到14241人,也由于人口的死亡和外流,全县17万亩土地荒芜,仅当时的洛峪一个公社就多达2万多亩。
文章
特辑|饥荒与县城(2):贵州湄潭事件
贵州省湄潭县,从1959年11月到1960年4月初,5个月内全县共饿死者超过12万人。死亡人数占全县总人口的20%强,占农业人口的22%。事件中,全县死亡绝户达2938户,遗下的孤儿寡崽4737人,外出逃生的农民4737人。最为惨绝、目不忍睹的是出现了人吃人的事件。作者参加《湄潭县志》编纂,阅读了有关史料,整理成本文,再现真实历史,供后人借鉴。
文章
特辑| 饥荒与县城(5):毫县农业“卫星”经验汇集官修集
安徽省原亳县(今亳州市谯城区),位于安徽西北平原。“大跃进”的1958年,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的口号下,亳县和各地一样,普遍大放农业高产“卫星”。之后,县委为显示伟大成就,责成有关部门编出了一部农业高产“卫星”史书——1958年《亳县农业丰产经验汇集》,上报下发,广为流传。当时作者在县人委(政府)办公室任副主任,被县委指定为审稿人之一,该文是作者就此书出台前后的情况所作介绍。
文章
特辑 |饥荒与县城(6):祸殃众生的无为“共产”梦
整顿公社期间,派来了一位华东地区的一级宣传员 ,他在一次万人群众大会上提出:谁要退社,政府将和他把帐算清楚。有大军渡军时的损失账,刚解放时的救灾账,几年来的救济贷款帐,成立农业社时的贫农合作基金账,全国各地派来救灾医生,从云南、四川等地调来大米和种子的各项费用账……把老实的农民说得目瞪口呆,一个个只得背地抱怨:“原来说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现在又变卦了。”
文章
特辑|饥荒与村庄(1)三年大饥荒中的何家坝
该文作者何学嘉,四川崇庆县高中语文教师,现已退休。他的家乡何家坝,在四川省崇庆县。该县地处都江堰自流灌区,有“天府之国”“上五县”之称。作者忆述了他在大跃进时期亲眼所见。当时,何家坝全村21家130人中,17户人家有人饿死,共死亡32人,另有一人被丢弃,一人被送给他人,死亡者中包括作者自己的父亲。而临村四大队八队,人口死掉一半以上。该文记录部分死难者饿死的情形,并提供了死亡人口名单。
文章
特辑|饥荒与村庄(2)周家湾的公共食堂
“1961年农历二月间,解散公共食堂,对社员的房屋、猪圈作了赔退,划了自留地,供应了口粮,我们才逐步度过难关。有的说,要是再办几年公社食堂,不晓得还要死多少人。“这是四川营山县一个农民的亲历和口述。
文章
特辑|饥荒与县城(3):亳县的惨剧
该文取材于梁志远先生的六篇记述文字。梁志远在大饥荒期间担任亳县人委(即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兼任县委农村工作生产福利科科长和县委生活福利办公室副主任,很多事情都由他经手。他既亲身经历了亳县大饥荒整个过程,又经常下乡调查情况,是一个十分了解情况的历史见证人。2002年和2005年,梁志远先生根据三年农村工作笔记和有关历史资料,写了多篇记述亳县大饥荒的文章,其中《沉痛的历史教训――亳县农村人口非正常死亡实录》等几篇,由于事涉敏感,没有公开发表,其中许多材料,都在该文中第一次对外界公布。
文章
特辑|饥荒与县城(4):浮夸风导致大饥荒纪实
广东两阳县,1958年由阳江、阳春两县合并而成。本文叙述两阳县浮夸风和饥荒的来龙去脉。
文章
特辑| 饥荒与村庄(4)左祸肆虐的年代
该文作者的家乡是四川省官田坝四队,他亲历了大饥荒,目睹了一个个乡亲因饥饿而死去。他记录下了人们在大饥荒中为了生存如何挣扎,并记录下一个个被饿死的人的名字,希望后世永远铭记。
文章
特辑| 饥荒与村庄(5) 不该遗忘的姓名与数字
安徽省肥东县黄栗人民公社大李大队,有十二个生产队。据不完全统计,灾前180户868人中,381人在饥荒中死去,死亡人口遍及139户,其中22户人口死绝。作者管中村本人当年只有10岁,也在这场饥荒中沦为孤儿。本文记录了381名死难者的姓名、年龄和家庭情况。
文章
特辑| 饥荒与村庄(6) 回忆一九五九年粮食关
1959年,河南省光山县十里公社高大店大队吴围子小队,120人中共有72人饿死。作者吴永宽亲眼目睹了父亲和乡亲们的死亡。他的儿子吴晔搜集整理了一份死亡者名册,读者可以看到当时那个小村子里有58%的人被饿死,其中又有63%绝了户。
图书
天安门对峙
该书超越了回忆录的个人视角,以学生集体的角度来叙述这场运动,注重对人物及其互动关系的生动刻画。如作者所言,这是第一次把八九民运和六四惨案“作为叙事历史完整连贯地叙述出来的尝试”。该书原著是英文,于2009年“六四”20周年之际出版。后来作者自己把它翻译成中文。作者Eddie Cheng,原是北京大学物理系80级学生,刚进校门就赶上竞选运动,以后他自己也成了学生运动的重要组织者,曾带头发起了84年85年两次校园民主运动,1986年赴美国留学,现居美国科罗拉多州。
图书
1957年的夏季——从百家争鸣到两家争鸣
该书全面记录和分析了反右运动。作者朱正出生于1931年,曾任湖南人民出版社的编辑,鲁迅研究专家。他在1957年时被划为右派,亲身经历了整场反右运动。该书参考了当时中国共产党党报的大量资料,加上作者个人的亲身经历,内容翔实可靠,同时提供了一些新发现。书名《1957年的夏季:从百家争鸣到两家争鸣》,副标题中的“两家争鸣”出自《毛泽东选集》。毛泽东原话是:“我们提倡百家争鸣……可是就世界观来说,在现代基本上只有两家,就是无产阶级一家,资产阶级一家。”——这意味着毛泽东承诺的思想多样性的终结。 该书在1998年由河南人民出版社首次出版,是中国最早正式出版的反右研究著作之一。
影视
太石村
2005年秋,广州番禺太石村因村官卖地,引起村民强烈不满;数百人签名,依法要求罢免村长。村民查封了村委会财务室,并通过静坐等形式表达诉求。政府部门动用警力抓捕了村民中的活跃分子,但村民坚持要求启动罢免程序。政府部门终于派出工作组,到村里核实签名。 太石村罢免事件得到中外媒体高度关注,同时也引起当地政府的不安。9月12日,政府派出警察包围太石村,抓走了在村委会室静坐的几十位村民。尽管受到种种打压,太石村民坚持按自己意志选出了罢免村委会主任的选举委员会。政府继而派出工作组进一步施加压力,迫使被选举成员逐一退出。秋风秋雨中,被雇来的打手组成巡逻队,将律师和记者轰出村外。 该片记录了这场村民自治运动的抗争场面和悲剧结局,呈现了广东农村涌动的权利意识;从中可以看到村民运用选举权的能力以及政府应对基层民主的惯性方式。
文章
长安十日
《长安十日》,发表于2022年1月4日,记录了中国记者江雪在新冠疫情”清零政策”期间的日常经历。在这篇文章中,江雪描述了西安人民在全城封锁期间面临的危机和挑战,例如医疗资源的短缺。《长安十日》在中国社交媒体平台上获得了数百万用户的观看,并得到了上千名中国公民的评论和支持。
图书
十年论战: 1956-1966 中苏关系回忆录
本书作者以亲历者身份,阐释了1956~1966年中苏论战前后的两党关系以及中苏论战的主要过程。中苏关系自斯大林逝世之后,,赫鲁晓夫上台,围绕着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党和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关系,与“帝国主义”关系,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及民族问题上,发生了一系列中苏交锋。作为这一时期的亲历者,作者讲述了一个他所知的历史真相。本书最初于1993年在大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