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关于我们
全部馆藏
民间历史地图
创作者
民间历史简报
联系我们
其他资源
En
Zh
Open main menu
关于我们
全部馆藏
民间历史地图
创作者
民间历史简报
联系我们
其他资源
全部馆藏
显示集合中的 59 个项目
档案主题:Intra-Party Conflict and Purges
档案主题:Freedom of Speech and Press
仅条目标题和简介
全文
排序
标题升序
标题降序
创作者升序
创作者降序
创建日期升序
创建日期降序
每页
10
20
50
59 items
图书
刘晓波纪念文集
本书是在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刘晓波去世之后,由蔡楚主编的一本怀念刘晓波文章的合集。
图书
流沙河随笔
流沙河是中国著名的作家,学者。1949年秋入四川大学学习。1957年“反右”运动中,因作品《草木篇》被毛泽东亲自点名,在全国上下被“批倒批臭”,后连续接受多种“劳动改造”,白天修路,锯木头,傍晚遭批斗,累计20年。1979年他被调回四川省文联,从1985年起专职写作,并先后出版了《流沙河随笔》等多部著作。本书1995年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其中多篇文章关联他被劳动改造时的经历。2019年11月,流沙河在成都因病去世,享年88岁。
图书
劫后长忆 —— 十年动乱纪事
本书作者穆欣是早期中共党员,1950年代曾任《光明日报》总编辑。文化大革命初期,担任中央文革小组成员。1967年被打倒并关入诏狱(秦城监狱)。此书于1997年在香港出版。由于作者的身份,此书有助于了解文革前和文革初期的高层情况。
图书
庐山会议实录
本书是李锐所著的记录1959年庐山会议的史料著作。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参阅中共有关部门的文献资料,翔实记录了会议前后的重要节点和事件。本书初版于1989年4月,由中国大陆的春秋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增订本于1994年6月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图书
人祸:“大跃进”与大饥荒
本书作者丁抒是一名旅美中国学者,该书于1991年由香港九十年代杂志社出版,是有关中国大饥荒的第一部专著,被一些学者称为中国大饥荒研究的奠基之作,后来增订再版。本书从合作化运动讲到大跃进,大炼钢铁,人民公社,放卫星大刮共产风;再讲到庐山会议反右倾,以及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作者收集了大量史料,在详细的考辨中描述了这场大饥荒的状况及其成因与后果。本站所分享的本书电子档来源于中国博客“编程随想”的网站。
图书
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
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 为什么是毛统治中国 本书展示了毛泽东戏剧的一生,揭示了大量闻所未闻的事实:毛为什么会加入共产党,怎样坐上中共第一把交椅,又是如何一步步夺取中国。作家张戎夫妇为完成这本书,花费十年,访问过数百名毛的亲友,与毛共事、交往的中外知情人、见证者及各国政要等。 购书链接:https://www.amazon.com/%E6%AF%9B%E6%B3%BD%E4%B8%9C%E9%B2%9C%E4%B8%BA%E4%BA%BA%E7%9F%A5%E7%9A%84%E6%95%85%E4%BA%8B-%E5%BC%B5%E6%88%8E/dp/6263100389。
图书
司马璐回忆录:中共历史的见证
司马璐(1919—2021)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史专家,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延安遭到政治迫害,离开延安,1941年被开除出党,后持续参与倡导民主活动。1952年司马璐在香港出版《斗争十八年》,叙述自己从投奔共产党到醒悟,并最终选择自由的曲折历程。他对若干中共领导人物,如瞿秋白、张国焘等作过深入的专门研究。其回忆录《中共历史的见证》按内容分为三章,第一章写个人经历,第二章写中共第一代人物,第三篇专论毛泽东与周恩来的斗争。
影视
记忆林昭
独立导演老虎庙2010年开始拍摄此片,并于2012年完成,随后又作了修改。本片采访了林昭生前恋人甘粹,以及钱理群、崔卫平等多位独立学者,是对林昭记忆的有力补充。本片曾入围2012年阳光华语纪录片奖20佳。
图书
新发现的毛泽东 (上)
作者王若水早年在北京大学学习哲学。曾担任中共党报《人民日报》的副总编辑,并得以参与高层意识形态的讨论,对毛泽东的为人和毛泽东思想有深刻的认识。他是中共体制内难得的一位有独立人格以及思考能力的知识分子。在他因癌症去世后,他的妻子冯媛帮助他整理出这本遗著,2002年由明报出版社出版,被评价为“第一部最为全面、最为深入论述毛泽东和他思想的著作。”
图书
新发现的毛泽东 (下)
作者王若水早年在北京大学学习哲学。曾担任中共党报《人民日报》的副总编辑,并得以参与高层意识形态的讨论,对毛泽东的为人和毛泽东思想有深刻的认识。他是中共体制内难得的一位有独立人格以及思考能力的知识分子。在他因癌症去世后,他的妻子冯媛帮助他整理出这本遗著,2002年由明报出版社出版,被评价为“第一部最为全面、最为深入论述毛泽东和他思想的著作。”
文章
出身论
遇罗克(1942年5月1日-1970年3 月5日), 工人、自由撰稿人、公共知识分子,出生在中国东北的知识分子家庭(二十世纪上半叶东北一度被日本占领)。遇罗克的父亲曾获国家奖学金在东京早稻田大学学习,母亲来自北京的一个富裕家庭,在东京女子高中学习商业。回国后,两人开始经商、结婚并育有三个孩子。中共掌权后,他们一家被定为资产阶级,像其他 "黑五类分子 "一样受到迫害。其父于1952年因逃税指控被捕,后被释放。1957 年,遇罗克的父母被打为右派,送进劳改营。1959 年,遇罗克以优异成绩从高中毕业,但作为“不良阶级”的后代,他被禁止上大学。1961 年,他获准到北京郊区的一个农场工作,在那里他意识到阶级身份的特殊意义——地主及其子女甚至会被打死。1964 年,他回到城市,在一家机械厂当学徒。遇罗克意识到,在毛泽东时代的中国,他是“贱民”中的一员,无论他相信什么,或是如何努力工作,都将永远受到谴责。 这些经历成为遇罗克写下这篇文章的原点,该文也成为毛泽东时代最著名的文章之一。遇罗克在文化大革命开始时写下这篇一万多字的《出生论》。文中,他,"黑五类 "正在成为一个永久的底层阶级,而中国的统治者则来自红五类,即 "红五类":贫下中农、工人、革命军人、革命官员和革命烈士,包括他们的家属和子孙。文中他警告大众,新的统治阶层基于血统。 这篇文章发表在遇罗克和他的哥哥遇罗文创办的刊物《中学文革报》上。1967 年1 月,《中学文革报》印了约三万册,年轻人开始在北京四处散发该报,每份售价两分钱,几小时内就销售一空。2 月,他们又印了八万份。很快,每天都有数百封信件寄到遇罗克所在的邮局——多到他不得不亲自去取。这些信件详细描述了共产党的政策给他们带来的苦难。人们从全国各地赶来拜访他们,对终于有人揭露了中国共产党的统治方式感到激动。编辑部之后扩大到 20 人,还主办辩论会和研讨会。 1967 年 4 月,杂志被关闭。遇罗克仍保持自由,并开始撰写关于经济不平等的文章,1968 年1 月被捕。两年后,即1970 年 3 月 5 日,遇罗克在北京工人体育场被执行枪决。
影视
围观者
2013年8月,中国对前中共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的所谓审判在山东济南中级人民法院进行,各地民众纷纷赶往现场。记者刘向南拍摄下了现场的情景。
图书
王怡牧师文集:背负十架——中国家庭教会史
王怡是中国宗教领域的知名人物,也是著名的公共知识分子。他1973年出生于四川,毕业于四川大学法学院,后任教于成都大学,投身基督徒,成为牧师,他所负责的成都秋雨圣约教会是中国最有名的家庭教会之一。 该教会位于成都一栋办公楼,拥有自己的书店、神学院和学前教育机构。教会定期举行数百人的聚会。后来,教会内部出现矛盾,与此同时,王怡更加直言不讳地批评政府。2018 年,他批评习近平取消任期限制,以便自己成为中国的终身统治者。2018年12月9日,王怡和秋雨圣约教会上百名基督徒被警方逮捕,教会随后被官方取缔。2019年12月30日,四川省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布,王怡因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和非法经营罪获刑9年。 本书根据王怡牧师2018年在秋雨圣约教会的授课录音整理而成。前五章由王怡牧师亲自审阅,但王怡牧师在完成后五章审阅前被捕。这些文章涵盖了王怡牧师关注的主要问题,包括教会在中国作为典范的角色、秋雨圣约教会在中国的角色,以及中国家庭教会的历史。
图书
我所亲历的政治运动
本书是多位作者的合集,其中大部分作者曾任中共高官,例如李锐、萧克等人。通过作者的回忆,可以了解毛泽东时代的历次政治运动,包括文革、反右等以及多起冤案,例如胡风案的细节,有相当的说服力。本书1998年由中国大陆的中央编译局出版社出版。
影视
明信片
王荔蕻退休后履行公民责任,从关心中国的女权问题开始走上维权之路。她为福建三网民事件曾连续九天每天给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写一封信,呼吁当局放他们回家过年。为此于2011 年 3 月被当局以涉嫌「寻衅滋事罪」刑事拘留。其案于 8 月 12 日由北京朝阳区人法院开庭审理;在将近一个月后的 9 月 9 日,法院作出有罪判决,判处王荔蕻有期徒刑 9 个月。
影视
红色美术
本片采访了当年的画家、红卫兵以及今天中国和英国的收藏者、研究者,力图呈现文革宣传画的产生、流传及影响。在片中讲述个人故事的有:《毛主席去安源》作者刘春华、广州画家李醒韬、广州老红卫兵周继能等。北京、广州的美术馆主持人、美术评论家、当年将中国宣传画带去英国的记者、教授、研究者等,从不同角度讲述了对文革美术的理解。
book
炼狱归魂:大饥荒年代“星火”案幸存者的回忆(1957-1981)
1960年,一群被下放到甘肃天水农村的兰州大学右派师生亲历大饥荒,自印《星火》杂志,揭露和批判引发这场浩劫的极权统治。当首期《星火》还未寄出、第二期尚在编辑中时,其参与者就遭到逮捕,被定性为反革命集团,多人后被判重刑甚至遭处决。<a href=”http://108.160.154.72/s/minjian-danganguan/item/1759#lg=1&slide=0”>《星火》第一期和更多关于“星火案”的信息可于此处阅读</a>。 《炼狱归魂——大饥荒年代“星火案”幸存者的回忆(1957-1981)》是《星火》杂志主要参与者向承鉴的自传。当年他和另一名学生负责首期杂志的印刷,并为《星火》贡献了六篇文章。他因“星火案”被判18年监禁,直到80年代初才获平反。 这部回忆录分为上、中、下三部,全书共十三章,超过 35万字,记录了向承鉴被打成右派下放劳动、后因《星火》被捕服刑十九年,以及释放后争取平反、重建个人生活的经历。学者艾晓明在该书序言中如此评价向承鉴的这本回忆录:“向承鉴的回忆对于研究当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史有着重要价值。首先,它是继谭蝉雪的《求索》之后有关《星火》案的又一证言,是关于这场抗争的历史文献。作者呈现了案发前后的社会脉络,描述了《星火》同人——一群初出茅庐的青年思想者挑战极权专制的壮举。第二,它是西部多所劳改营的记录,作者描述了在甘肃、青海等地长达十八年的劳改经历,揭开了中国式古拉格的西部长卷。第三,它是一位反抗者个人的心灵史,作者展示了在国家暴力机器的强力碾压下他经历的痛苦磨难与生死历练。” 该书附录包括向承鉴为《星火》撰写的六篇文章、记者江雪关于向承鉴的深度报道,以及由艾晓明整理的《星火》冤案年表。 《炼狱归魂》由纽约博登书屋出版,也是“民间档案馆系列丛书”的第一本。感谢作者向承鉴授权档案馆分享该书电子版。欢迎读者购买该书支持作者和出版社。
影视
星火
1957年反右运动开始后,许多知识分子被打成右派,下放到农村劳动。一批来自兰州大学的学生也被送到甘肃的武山和天水农村,在那里,他们目睹了共产党大跃进政策导致的大规模饥荒。出于对当局作为的震惊和愤怒,这些学生联合起来出版了一份地下杂志《星火》,揭露大饥荒实情、批判当局的专制独裁。《星火》第一期于1960 年出版,包括九篇文章和一首长诗,揭示了大饥荒惨剧的根源所在,并呼吁人们“放弃幻想,准备战斗”。但当首期《星火》还未寄出,第二期尚在编辑中时,许多参与学生以及支持他们的当地人就遭到当局逮捕。《星火》一些主要成员被判处无期徒刑,后来被处决,其他关键人物也都被判处重刑。 导演胡杰在拍《寻找林昭的灵魂》的时候听说了《星火》杂志,于是开始寻找相关资料。由于影像资料的稀缺,胡杰参考了很多档案。对此,胡杰在一次<a href="https://cn.nytimes.com/culture/20150625/cc25hujie/">采访</a>中说道:“死人不能说话,但有关他们的记录至少可以讲述一些故事。我觉得文字档案有很强的说服力。纪录片必须具有艺术性,但是最重要的是,必须是真实的。当然,对纪录片来说,能有影像资料再好不过,但是拍摄大饥荒的纪录片不可能有影像资料。” 在这部纪录片中,导演胡杰赴武山、天水、兰州等地采访了幸存的《星火》成员、受难成员家属、以及当地农民等。受访者的讲述与《星火》中的文字穿插出现,观众由此得以了解当年这批学生为何决定创办《星火》、作者群的思想来源,以及他们如何在残酷暴政的威胁下通过行动传播自由与民主的思想火种。 该片曾获2014年台湾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华语纪录片评审团特别奖、亚洲竞赛单元优秀奖,以及北京独立电影节独立精神奖。
期刊
星火 第一期
1959年,大饥荒正在全国蔓延。一批被打成右派下放到天水农村的兰州大学学生见证了这一历史,目睹了饿殍遍地、同类相食的悲剧。在历史系学生张春元的带领下,一些学生一起创办了地下杂志《星火》,希望人们意识到这场浩劫的根源所在,“放弃幻想,准备战斗”。学生们用当地一个老砖瓦厂留下的一台油印机,自己刻钢板,如此刊印出《星火》首期。 《星火》第一期共三十多页,包括九篇文章和林昭的一首长诗。作者们通过讲述和分析他们所目睹之农村现实,反驳当局将大饥荒归咎于苏联逼债和自然灾害,强调大饥荒的真正原因是共产党的独裁统治,“对其他阶层的人民进行欺压、掠夺和奴役”。林昭的长诗《普罗米修斯受难的一日》用宙斯喻指毛泽东及其专制,赞颂盗取自由火种的人们。学者艾晓明<a href="http://www.sanxiatansuo.com/index.html?index=view&vid=10821">如此描述</a>《星火》作者群的思想来源:“在原则上,星火撰稿者没有脱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信仰;而到马克思主义的源头去寻找批判现实的理论依据,这是当时以及后来许多民间思想者的路径。不同之处在于,向承鉴他们更多地吸取了苏共二十大以后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主义的观点,并从反右之后传开来的《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纲领(草案)》中得到启发。后者的反教条主义和对民主社会主义的探索,给了这群青年新的思想力量。” 学生们计划将杂志寄给各省市的领导人,以警醒当权者纠正自己的错误。1960年9月30日,当首期《星火》还未寄出、第二期尚在编辑中时,武山、天水的参与学生被捕,同时被捕的还有数十名认识和支持他们的当地农民。参与者中,张春元被判无期徒刑,后被执行死刑;武山县委副书记杜映华因与这些学生有过交流,被判刑五年,后被处决;林昭被拘留于北京,后也被处决。其他关键人物如顾雁、谭蝉雪、向承鉴等则都被判处重刑。 90年代以来,为了重新恢复这段历史记忆,谭蝉雪投入大量心血搜集相关资料。她曾奔波于兰州、天水一带,为了寻找当时的案卷。在多次尝试与碰壁之后,终于在武山县法院找到被当作“星火反革命集团”案罪证来保管的《星火》原稿和其他资料。 我们希望寻找志愿者协助将《星火》翻译成英文。如果您有兴趣,请与我们联系。
图书
1957年的夏季——从百家争鸣到两家争鸣
该书全面记录和分析了反右运动。作者朱正出生于1931年,曾任湖南人民出版社的编辑,鲁迅研究专家。他在1957年时被划为右派,亲身经历了整场反右运动。该书参考了当时中国共产党党报的大量资料,加上作者个人的亲身经历,内容翔实可靠,同时提供了一些新发现。书名《1957年的夏季:从百家争鸣到两家争鸣》,副标题中的“两家争鸣”出自《毛泽东选集》。毛泽东原话是:“我们提倡百家争鸣……可是就世界观来说,在现代基本上只有两家,就是无产阶级一家,资产阶级一家。”——这意味着毛泽东承诺的思想多样性的终结。 该书在1998年由河南人民出版社首次出版,是中国最早正式出版的反右研究著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