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关于我们
全部馆藏
民间历史地图
创作者
民间历史简报
联系我们
其他资源
En
Zh
Open main menu
关于我们
全部馆藏
民间历史地图
创作者
民间历史简报
联系我们
其他资源
全部馆藏
显示集合中的 61 个项目
档案主题:Everyday Life in China
档案主题:The Anti-Rightist Campaign
仅条目标题和简介
全文
排序
标题升序
标题降序
创作者升序
创作者降序
创建日期升序
创建日期降序
每页
10
20
50
61 items
图书
1957年的夏季——从百家争鸣到两家争鸣
该书全面记录和分析了反右运动。作者朱正出生于1931年,曾任湖南人民出版社的编辑,鲁迅研究专家。他在1957年时被划为右派,亲身经历了整场反右运动。该书参考了当时中国共产党党报的大量资料,加上作者个人的亲身经历,内容翔实可靠,同时提供了一些新发现。书名《1957年的夏季:从百家争鸣到两家争鸣》,副标题中的“两家争鸣”出自《毛泽东选集》。毛泽东原话是:“我们提倡百家争鸣……可是就世界观来说,在现代基本上只有两家,就是无产阶级一家,资产阶级一家。”——这意味着毛泽东承诺的思想多样性的终结。 该书在1998年由河南人民出版社首次出版,是中国最早正式出版的反右研究著作之一。
文章
长安十日
《长安十日》,发表于2022年1月4日,记录了中国记者江雪在新冠疫情”清零政策”期间的日常经历。在这篇文章中,江雪描述了西安人民在全城封锁期间面临的危机和挑战,例如医疗资源的短缺。《长安十日》在中国社交媒体平台上获得了数百万用户的观看,并得到了上千名中国公民的评论和支持。
影视
中原纪事
河南省贫困乡村的许多农民因卖血感染艾滋病。该纪录片深入这些艾滋病人中,描述他们如何面对生活,官员怎样应对这些情况,以及志愿者如何协助染病的村民。导演进入中原若干艾滋病高发村采访,倾听农民诉说当年“血浆经济”兴起的历史背景,呈现因献血输血感染艾滋病的家庭,尤其是妇女儿童的生存状况,并记录民间组织在基层的形成和努力。
影视
煤路
该纪录片讲述了四川东部大山里三个煤矿工人家庭的生活故事。曾获2011年第35届玛格丽特米德影人奖。导演刘元辰。
图书
五七疑云 —— 破解反右派运动密码
1957年开始的中国反右运动,以整顿知识分子开始,随即发生大跃进,人民公社,以及大饥荒一系列的灾难。香港五七学社成立于2007年,宗旨是致力于收集、整理和研究一切有关反右运动的真相及历史资料。五七学社的负责人是从中国大陆移居香港的作家武宜三。本书作者申渊也是当年的右派,对发生于1957年的反右运动做了系统的研究与梳理,并试图回答一些未解的谜题。
图书
中华民族的自由女神 —— 林昭罹难40年纪念文集
林昭原名彭令昭,苏州人,1954年考入北京大学新闻系,1957年被划为“右派”,因卷入地下杂志《星火》一案,1960年10月被捕入狱。1962年初保外就医,同年12月再次被捕入狱。1965年林昭被以“反革命罪”判刑20年,1968年4月29日被改判为死刑,当天执行,逝世时年仅36岁。此书是纪念林昭的文章合集,汇总了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国族的作家、学者、普通公民写就的纪念林昭的六十多篇文章。
影视
格拉古之书
该片记录了作家张先痴怎样从一个军人成为一个囚犯,又成为一个独立思想作家的经历。这个经历和思想历程正如俄罗斯的作家索尔仁尼琴。片名取自张先痴的书名《格拉古轶事》,带领观众走进中国的古拉格群岛——位于四川的一处劳改营。那里呈现了极端环境下的人性和鲜为人知的惨烈历史。片长42分钟,拍摄于2012年。
图书
传奇作家的传奇婚恋
本书作者吴越,曾任多家媒体编辑(包括语文出版社)。本书作为吴越的回忆录,再现了作者在不同社会境况下的个人命运浮沉,折射出在反右、文革的特殊年代,被政治浪潮裹挟的一代知识人的坎坷和无奈。书中作者讲述了特殊政治环境里个体的婚姻与恋爱,剖析了政治劳教制度的畸形和荒诞,及其对人性的冲击。 购书链接:https://www.amazon.com/%E4%BC%A0%E5%A5%87%E4%BD%9C%E5%AE%B6%E7%9A%84%E4%BC%A0%E5%A5%87%E5%A9%9A%E6%81%8B/dp/B00U5Q1DYQ。
影视
开往家乡的列车
2008年初,中国春节临近,铁路南北大动脉京广线中断、列车停运;除夕之前,成千上万的广东外来工集聚在广州火车站,等待开往家乡的列车。广东省紧急启动最高级别的春运预案,举办广交会的交易中心大厅首次作为候车室为农民工敞开,军区调兵遣将奔赴粤北抢修京珠高速;许多志愿者开展服务为民工分忧。 汹涌的人流吞没了年轻女工李红霞的生命;而急切回家结婚的工人李满军从高架桥跳上列车触电伤重不治。该片记录了1月27日到2月6日农历除夕期间广州火车站的场景。围绕广州发生的故事,作者也先后到深圳、韶关、乳源以及遇难者的家乡湖北监利、湖南岳阳农村采访。
图书
思痛录
影视
高三
78个福建武平第一高中的学生,将高考作为进入大学的唯一途径。这是一个残酷的拼图,让人们看到在中国的教育制度下,如何孕育出视成绩大过一切的教师和学生。
图书
新中国三十年
作者唐德刚是历史学家、传记文学家,擅长口述历史。后半生定居美国,先后执教于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市立大学。在历史学方面,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的中国社会制度变迁分为:“封建、帝制、民治”三大阶段。此书原名《毛泽东专政始末,1949~1976》,在大陆发行时改用《新中国三十年》。
文章
毛主席是什么时候决定引蛇出洞的
本文是《李慎之文集》中的一篇重要文章,详细分析毛泽东为何要“反右”,如何发动“反右”。
图书
谁是新中国
作者辛灏年试图分析辛亥革命以来的中国现代史,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乃是专制制度的复辟,中华民国才代表了中国走向共和之路。本书上卷对中国国民党的历史进行辩护及澄清,认为国民党不是中共所称的“反动派”,下卷则对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与历史展开批判。该书于1999年由美国蓝天出版社(Blue Sky Publishing House)首印,2012年6月由香港夏菲尔国际出版公司再版。
影视
花为什么这样红
该片讲述谭作人和艾未未的故事。2009年7月,四川环保工作者谭作人被控“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案件在成都一审开庭。北京艺术家艾未未应律师之邀出庭作证,开庭前一晚却遭警方骚扰并被控制在宾馆不能出庭。艾未未在警察进入房间之间打开了摄像机,得以记录下当时的情况。后来艾未未团队制作并发布了关于这一事件的纪录片《老妈蹄花》。《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采访了《老妈蹄花》的幕后人物,包括导演、摄影师、剪辑师,以及该片的观众,记录下当时公民和国家的关系。
图书
恍若隔世:回眸夹边沟
本书于2004年由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邢同义,曾任甘肃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酒泉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夹边沟农场是位于甘肃省酒泉境内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的一个农场,距离酒泉市东北约30公里。1957年这里成为一个劳教农场,在1961年10月被取缔之前,这里曾关押三千多名被打成右派的知识分子。正值大饥荒时期,大多数在农场劳教的右派知识分子因饥饿以及超强负荷的劳动而死亡。这一事件被称为夹边沟事件。夹边沟也成为关押被迫害知识分子的集中营的象征。 作者邢同义出生于甘肃天水。他自述在年少时目睹一位姓郭的邻居被打成右派,并被送往夹边沟劳教,1961年传来这位邻居在夹边沟饿死的噩耗。他自己在天水市一中上学时,数学老师就是从夹边沟幸存的基督徒李景沆。邢同义后来长期担任甘肃广播电台的记者、副台长,并于1996年到酒泉工作。在那以后,他利用各种机会,深入到夹边沟以及周边的一些右派劳改农场,通过查阅大量史料,走访几十位曾经在夹边沟接受劳动改造的右派,或者是这些右派的子女,花八年时间,完成了这部反映右派遭遇的书。 与杨显惠用小说的笔法去描述夹边沟不同,邢同义的叙述以当事人访问以及一手历史资料的引用构成。据邢同义讲述,他参考的史料有夹边沟农场的《计划任务书》、《甘肃日报》1957年的反右报道等。除了访问夹边沟幸存者或他们的子女,他还找到了当时被劳教的2000多名右派当中,以抗拒劳教罪被酒泉县检察院起诉的40多名劳教者的资料。书发表之后,还有人陆续给他提供史料,比如死亡通知书、死难者的日记等。 当年夹边沟到底有多少名劳教分子?为了弄清这个问题,邢同义采访了数十人,查阅了近十份资料,还找到了当年夹边沟劳教农场的生产股长罗增福,当时唯一在世的农场管理干部。根据罗增福提供的资料,邢同义研究得出结论,当年夹边沟农场总共有2800名左右的劳教人员,其中右派分子2500名左右,这一数字被认为是比较准确的。
文章
武汉封城日记
艾晓明是一位武汉电影制片人及妇女和公共问题学者。这本日记记录了艾晓明在新冠疫情初期(2020年2月至3月)的生活。在这些日记中,艾晓明分享了她(以及众多中国人民)面临的挑战,以及她对社会与政府的希望和疑问。该作品在些中文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布,但还没有正式出版。 全部日记可于此处阅读:https://matters.town/a/rl6kp9jqhtje。
图书
武汉日记
这是中国作家方方在新冠疫情初期所写的日记。在这些日记中,方方记录了她(以及其他武汉人)每天所面临的各种困难。这本日记也反应了方方对于官方政策的想法以及民众对于疫情的反思。
图书
阳谋——反右派运动始末
本书第一版出版于1991年,并曾于1993年和1995年两次修订再版,第三次修订版于2007年由香港的开放杂志社出版。书中全面收集了有关反右运动的资料,调查访问了大量反右运动的受害者及其亲友,完整记录了反右运动经过,并分析论述了反右运动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关于被划作“右派”的数目,中共当局的统计限于55万人,丁抒分析指出,在反右运动中,被扣上与”右派”相关各类帽子的人,大约有120万。
影视
北京上访村
北京火车南站附近的一片民房区,曾因聚居了成千上万来自全国各地的上访民众而被称为上访村。当局曾多次清拆该处的平房和窝棚,但不少上访者仍然恋守这片地苦寻青天。影片纪录了北京上访村的变迁,将镜头村庄聚焦于数千名从外省赶来的平民。他们来到这里是为了向最高信访机构——国家信访局提出申诉,结果却一再被拒之门外。北京上访村最终于2007年被永久拆除。 《上访》获得夏威夷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以及香港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人道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