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关于我们
全部馆藏
民间历史地图
创作者
民间历史简报
联系我们
其他资源
En
Zh
Open main menu
关于我们
全部馆藏
民间历史地图
创作者
民间历史简报
联系我们
其他资源
全部馆藏
显示集合中的 121 个项目
档案主题:Communist Party Political System
档案主题:History of Unofficial Thought
仅条目标题和简介
全文
排序
标题升序
标题降序
创作者升序
创作者降序
创建日期升序
创建日期降序
每页
10
20
50
121 items
图书
六四事件民间白皮书
1989年春夏之交,中国的北京以及其它一些城市爆发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民主请愿活动。6月4日凌晨,中国政府出动军队镇压了这场运动。2009年六四事件二十周年之际,一些当年的天安门广场民主运动的参与者们,联合发布了《六•四事件民间白皮书》。本书共48页,附有大量插图。 这本白皮书根据当时中国报纸、电台、电视台的报道,以及20年来不断披露出来的回忆录和采访文章等,试图对六四做出完整的政治背景和法律分析。本书参与者认为,中国政府至今没有全面调查和客观评价六四事件,并长期封锁有关资料,禁止民间调查和讨论六四。作为民间力量,完成这本白皮书是对这种封锁的挑战。报告称之为“白皮书”,是为强调它的严谨和规范性。 本书参与者包括胡平、严家其、王军涛、王丹、杨建利等人,由法学博士李进进完成写作。
图书
积极生活
这是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崔卫平的一本文章合集。书名由汉娜阿伦特受到启发,涉及了从诗歌、电影到政治、伦理的宽广领域,讲述了这样—些富有魅力的人及其精神结构与生活故事。包括海子、王小波、阿伦特、伍尔夫、波伏娃、塔尔柯夫斯基、克里玛、赫伯特、哈维尔等。在这些看似互不相干的名字背后,提示这两个互相依存的精神维度:一方面,是建设我们身处其中的外部世界:另一方面,是建设我们自己的内心世界,两者不可偏废。本书2003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曾对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图书
革命造反年代:上海文革运动史稿
上海是文革发动的地方,上海文革则是中国十年文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本书则是关于上海十年文革的一本重要著作。有书评称:“李逊此书是迄今为止关于上海文革最详尽的叙述,虽然还可以有其他的角度,但就政治史而言,基本的构架已经完整,而就文革的研究和评价而言,离开了上海文革,几乎就失去了理解这场运动的核心内容”。本书于2015年由牛津出版社出版。 附出版社购书链接如下: https://www.oupchina.com.hk/zh/general-interest/humanities/archives/2014/24_shanghai-cult-revolution
图书
在历史的风陵渡口
本书是高华继《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之后又一力作,从作者一九八八年至二○○四年发表的论文精选而成,涵盖民国史、中共党史、当代中国史等领域。高华捕捉历史过程中“现在”和“过去”的互动关联,对这场影响深远的中国共产党革命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以严谨实证的研究方法,勾画了历史复杂斑斓的画面,呈现了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多重面向。
图书
陈诚先生回忆录——国共战争
陈诚,字辞修,别号石叟,曾任国民党军长、集团军总司令、战区司令长官、参谋总长,国民党军队败退台湾后,任行政院长、副总统、国民党副主席。《陈诚回忆录》系列丛书于2005年由台湾国史馆出版发行。全套丛书共分六卷:《北伐乎乱》(一卷),《国共战争》(一卷),《抗日战争》(两卷),《建设台湾》(两卷)。《国共战争》一卷包括“剿共——从军回忆之三”,”陈辞修先生言行纪要“、”往来函电“三部分。有关五次围剿及“戡乱战争”之经过,本书中保存了大量原始史料。蒋中正与辞修先生之间往来函电亦是在本书中首度公开。
图书
陈希同亲述——众口铄金难铄真
该书是中国知名学者姚监复与保外就医的陈希同在2010年至2012年间的谈话实录。陈希同在"八九学运"期间担任北京市市长,曾被外界认为是"八九学运"主要的镇压者之一。 1998年,陈希同被中共当局以"贪污罪"判刑16年,2004年,陈希同获保外就医。本书中,陈希同讲述"六四真相",否认自己为“六四戒严指挥部”正指挥及犯有“贪污罪”。
图书
山坳上的中国:问题、困境、痛苦的选择
本书1989年在中国出版,引起轰动,据称销量高达30万册,被称为第一部对现实中国作“描述性研究的书”,书中描述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可能遭遇的农业、环境、资源等方面的问题,并预测未来将更糟糕,以唤起国人环境保护的意识。书出版后随即被禁。
图书
武宜三作品集(1)
作家武宜三是香港五七学社创办人。香港五七学社成立于2007年,学社宗旨为收集、整理和研究一切有关1957年反右运动的资料和文献,并进行传播与出版,尽力还原和呈现反右运动这一段严酷迫害整治知识分子的历史真相。多年来,武宜三呕心沥血整理出反右受害者名录,编成《1957年受难者姓名大词典》,由其任总编辑的五七学社出版公司还出版了《五七右派列传》一书。 本书是他的政论文集之一。该文集主要包含50多篇他于2004-2009年间发表和未发表的政论文章,从历史、时事、文化等多个角度对中国共产党进行批判。
图书
武宜三作品集(2)
作家武宜三是香港五七学社创办人。香港五七学社成立于2007年,学社宗旨为收集、整理和研究一切有关1957年反右运动的资料和文献,并进行传播与出版,尽力还原和呈现反右运动这一段严酷迫害整治知识分子的历史真相。多年来,武宜三呕心沥血整理出反右受害者名录,编成《1957年受难者姓名大词典》,由其任总编辑的五七学社出版公司还出版了《五七右派列传》和《新编五七右派列传》等书。 本书是他的政论文集,包含近百篇他于1999-2017年间发表和未发表的政论文章和活动发言等,主要包括历史和时事分析,侧重对受迫害知识分子和政治异见者的介绍与评论。这些人往往被当局称作“汉奸”,而武宜三认为中共才是真正意义上出卖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汉奸。 武宜三的另一本文集《陈毅是个好同志吗》也收录于本档案馆。
图书
超凡领袖的挫败 : 文化大革命在武汉
本书内容是武汉文革历史及相关分析。王绍光于1989年完成了同名博士学位论文(英文),1993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论文删改后的中文版《理性与疯狂:文化大革命中的群众》。2009年,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中文版。本书作者以武汉文化大革命为主轴,访问了几十位文革参与者,运用大量文革期间出版的原始材料,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深刻揭示了群众参与文革的冬季、形式、规律,进退机制,以及与全国大形势的关系。
图书
辉煌的幻灭:人民公社警示录
本书讲述了中国第一个人民公社——作者的家乡嵖岈山人民公社的故事。嵖岈山是地处豫南信阳市遂平县的一个乡(现归驻马店地区),是1958年毛泽东树立的全国第一个卫星人民公社所在地,也是大跃进时期的样板公社。在1959年庐山会议上,嵖岈山公社被作为毛泽东反击彭德怀万言书,把彭德怀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证据。 作者康健是一名退伍军人。在大饥荒发生三十多年后,康健实地走访嵖岈山的村落,进行口述史调查,用口述访谈的形式记录下集体经济行为下农民的日常生活和遭遇。作者以访谈的形式展开写作,细节化地展示了嵖岈山人民公社的历史,以具体的个案呈现了国家政治行为与个体命运的关系。 本站所分享的此书电子档来源于“中国大饥荒档案”网站:https://www.yhcw.net/famine/。
期刊
甘肃六十年代大饥荒考证
本书是一组研究1958至1961年大饥荒期间甘肃社会经济情况的系列研究报告,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五篇考证研究文章,记录了大饥荒期间甘肃人民的悲惨境况。书中提到,甘肃省委在一份报告中承认,当地确有发生人相食事件。这些研究还揭露了当地一系列大跃进措施,如滥建水利工程、虚报粮食产量、大办公共食堂造成浪费,误导饥民吃树皮泥土等,并分析了造成这些情况的原因。第二部分收录了反映当时情况的重要文献资料,这些资料是支撑作者研究分析的证据,包括甘肃省委关于人民公社的指示,以及甘肃省向中央提交的多份工作报告等。除此之外,书中还附有当时报纸上登载的关于大跃进的新闻、宣传画以及照片。 本书是由兰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和学习委员会编著的兰州文史资料选辑第20辑,出版于2002年,主稿武文军,主审王家珞。兰州市政协出版该书具有特殊意义,表明其对于独立史学家的大饥荒观点持支持态度,即该饥荒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远超官方历史记录。武文军和王家珞还合作编写了兰州文史资料选辑第22 辑《中国六十年代大饥荒考》(已收录于本档案馆)。该系列共23辑,公众目前可以在兰州市政协的网站(https://www.gslzzx.gov.cn/col/col11760/index.html)上看到除第20辑和第22辑外的所有文章。
图书
中共五十年
本书作者王明是中共早期元老,“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之首。1942年延安整风后,以王明为首的国际派在中共党内失势,王明逐步被毛泽东排挤出领导层。1956年王明旅居苏联,在书中叙述了他与毛泽东几十年的恩怨——从中可以了解中共早期党史。
图书
反文革第一人及其同案犯
1966年8月8日,中共中央通过了文革“十六条”。不久,上海青年技工、1957年曾被打成“右派”的刘文辉传写小册子和传单,明确反对文革,反对“十六条”、反对专制暴政。他于当年11月26日被逮捕,于四个月后被以“反革命罪” 判处死刑枪决。刘文辉是目前所知因反文革被公开枪杀的第一人。本书作者刘文忠是刘文辉的同案犯,也是他的弟弟,被关押十三年后得到“平反”。在这本自传里,刘文忠详细记述了刘文辉的思想和遭遇。
图书
失踪者的足迹:文化大革命期间的青年思潮
文革十年,思想禁锢极端严酷。然而,依然有一批青年,冒着巨大风险,凭借稀少的精神资源,在严肃、认真地学习和思考。这本书就是对这群思想者的研究。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红卫兵运动时期的青年思潮(1966-1968),下编:“上山下乡”和“四五”运动期间的青年思潮(1968-1976),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于2009年出版。 本书由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印红标(生于1951年)撰写,研究了文革时期独立思考者们的生平和思想历程。印教授并没有把重点放在文革时期的知名思想家身上,如遇罗克,而是试图拯救思想史上的 "失踪者"。这些人不是主流的公共知识分子,而是挑战主流的草根思想家。在本书中,他们包括像来自贵州山区的青年陈尔晋一样的人。陈在 1976 年发表了《特权论》一文,倡导保护人权和西方式的分权制度。 这本书还让我们得以了解上世纪中叶年轻人的思想,正如胡平所评(https://www.rfa.org/mandarin/pinglun/huping/hp-11302009095820.html): 19世纪俄国思想家赫尔岑在《往事与随想》里写过这样一段话:“后世的人能够了解、能够估价我们生存的一切恐怖,一切悲惨方面吗?……呵,让后世的人徘徊在我们长眠其下的墓石之前,去默想,去凭吊吧;我们是值得他们去凭吊的呵!”——读北大印红标博士写的《失踪者的足迹》,让我想起赫尔岑这段话。
图书
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
本书是清华大学教授孙立平的一本专著,2003年由中国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从社会学的独特视角出发,对19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发生的一系列变化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全书包括断裂社会的含义与特征、断裂社会的形成及其背景、收入差距扩大与弱势群体的形成、新型的城乡二元结构、信任危机与社会秩序、社会冲突与制度创新等。
图书
大国沉沦:写给中国的备忘录
本书是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刘晓波的一本政论文集,是《单刃毒剑——中国当代民族主义批判》的姐妹篇,内容涉及中国政治的许多方面,包括:一党独裁、权贵资本主义、维权、“六四”、民族主义等。
图书
顾准和他的时代
本书是介绍中国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和思想家顾准(1915-1974)的一本著作。顾准是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第一人,为中国的经济改革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他同时也致力于钻研政史哲,翻译过数本关于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外国经典著作,撰写过大量文章。由于他秉持独立思考精神,敢于提出异议,在反右运动和文革等时期多次遭受政治迫害(关于顾准的更多信息参见本网站关于顾准的条目)。通过对其生平、思想及其所处时代的记录与解析,这本书呈现了顾准如何在一个压制独立思想的时代坚持对“人生而具有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追索和探寻” (作者自序)。本书于2015年由香港大山文化出版社出版。
图书
顾准日记
该书收录了目前仅存的三本顾准生前日记,一本是他1959年10月至1960年1月下放河南商城时的日记,一本是他1969年10月至1971年9月在河南息县五七干校劳动的日记,还有一本是他1972年10月至1974年10月回到北京后的日记。前两本日记写作于大饥荒和文革期间,记录了顾准如何忍受饥饿折磨及其目睹的种种悲剧,以及作为右派分子如何接受批判和改造。第三本日记虽然只是对生活的简单记录,但从中可以看出顾准在生命的最后两年几乎全是在读书、翻译和写作中度过。由于他亲身经历了反右运动、大饥荒和文革等,他的日记被认为是关于这些历史事件的宝贵资料。除了顾准的日记,该书还收录了顾准翻译的英国政治哲学家乔治·卡特林1939年出版的《政治哲学家史话》一书中关于基督教部分的手稿、给六弟陈敏之的最后一封信、数篇纪念顾准的文章,和对顾准生前好友的访谈等。该书于1997年由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
图书
中国思想运动史
本书是中国著名理论学者李洪林的力作。作者在改革开放中曾是思想解放运动的代表人物,“六四”事件后被捕。1990年后继续从事写作和研究,关注当代中国的历史发展进进程。本书主要从思想史的角度分析当代中国(1949-1989)的“斗争运动”,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四十年来中国大陆所发生的屡次政治运动,剖析极“左”的思想运动戕害中国知识分子和思想异见者的原因及对社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