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关于我们
全部馆藏
民间历史地图
创作者
民间历史简报
联系我们
其他资源
En
Zh
Open main menu
关于我们
全部馆藏
民间历史地图
创作者
民间历史简报
联系我们
其他资源
全部馆藏
显示集合中的 98 个项目
档案主题:1989 Tiananmen Protests and Suppression
档案主题:The Cultural Revolution
仅条目标题和简介
全文
排序
标题升序
标题降序
创作者升序
创作者降序
创建日期升序
创建日期降序
每页
10
20
50
98 items
文章
林昭: 十四万言书 (《给人民日报编辑部的一封信》)
《给人民日报编辑部的一封信》是林昭最重要的文章之一。 她选择在1965年7月14日起笔书写,因为这是法国大革命中巴士底狱被攻占的一天。林昭用五个月完成了这封长达 137 页的信。文章用墨水写成,林昭用自己的鲜血在上面盖了一个 "昭 "字印章。信写完的同一年,林昭以反革命罪判刑20年,1968年4月29日,改判死刑,同日执行枪决,时年 36 岁。 这篇14万字的文章全面表达了林昭的政治信仰。关于她的抗争目标,她写道: “只要生活中还有人被着奴役,则除了被奴役者不得自由,那奴役他人者同样地不得自由!然则身受着暴政奴役切肤之痛再也不愿意作奴隶了的我们,是不是还要无视如此悲惨的教训而把自己斗争的目的贬低到只是企望去作另一种形式的奴隶主呢?” “我们所从事这场战斗之崇高的整体目的决定了我们不能泛泛地着眼于政权!——我们的战斗目的不应该更不可能单单是一个政权的转移问题!” “我们为的是使中国从此永远不要再有皇帝!" 关于抗争手段,虽然坚定战斗的信念,对于是否使用暴力,她的态度则是: “作为一个基督徒、一个奉着十字架作战的自由志士,在我看来:杀灭共产党并非反对以至清除共产党的最好方法”。 学者艾晓明特别对林昭信中的女性主义视角作了分析。林昭在信中不仅陈述了女犯与男犯不同的性别经验,对于性别与政治的关系也有正面论述。不仅如此,林昭特别提到自己的行动“大多源于直觉——感性,而非理性”。艾晓明指出,女性主义理论意识到重理性轻情感的父权制根源,并且父权制极权就是通过排斥感情将人变成满足其政治需要的工具。在这个意义上,她认为林昭所调度的感性资源其实正是反极权的能量。更多分析请参见<a href="https://aixiaomingstudio.blogspot.com/2013/12/blog-post_25.html">艾晓明的《林昭遗稿研究之一:提篮桥里的狂人日记》</a>。
图书
林昭 不再被遗忘
本书收录了多篇悼念林昭的文章.包括了林昭之死, 以及林昭的爱情,追求与幻灭等等。 本书由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出版。
图书
广场活碑:一个香港女记者眼中的六四血光
本书作者曾为《星岛日报》记者,1989年4月底派驻北京采访民主运动。全书主要分六大部分:广场实录,记录1989年民主运动历程,由作者4月到北京采访,至6月4日凌晨与群众撤离天安门广场。第二部分是劫后记忆,是作者在1989年时的一些采访稿,尘封的记忆,望能填补历史的空白。第三部分为人物专访,当年作者曾专访7位学生领袖及知识分子,诉说他们全身投入学运的原因。第四部分为余生心绪,作者在“六四”后至1990年12月的一些片段记录,有给香港中学生的演讲稿,有感怀、有剖白,情真意切。第五部分为二十年伤痛,是作者在“六四”20周年写下的回忆文章。第六部分为六四底层,这些底层人物基本上被遗忘了,作者要为“六四“底层立传,以为历史补阙。
图书
劫后长忆 —— 十年动乱纪事
本书作者穆欣是早期中共党员,1950年代曾任《光明日报》总编辑。文化大革命初期,担任中央文革小组成员。1967年被打倒并关入诏狱(秦城监狱)。此书于1997年在香港出版。由于作者的身份,此书有助于了解文革前和文革初期的高层情况。
图书
八九天安门事件大事记
作者是1989年民运的骨干分子,当时他在中国政法大学教书。六四屠城后流亡海外。如今定居台湾,在东吴大学和中正大学开设“六四事件真相研究”课程。吴仁华至今已出版多本与“六四”相关的书籍。当年他是北京大学古典文献专业硕士,他写的六四著作,比较注重信息来源的可靠性。此书记录了六四期间(4月15日到6月9日)每天发生的重大事件。
图书
毛泽东执政春秋
本书作者单少杰是中国大陆学者。他以独立立场历经数年写成此书。前毛泽东政治秘书李锐,以及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余英时为此书作序。除了对毛时代的系统阐述,单少杰在《毛泽东执政春秋》一书中还强调,在共产党最高决策层中,除了毛泽东以外,几乎所有成员都曾先后不同程度地作过努力,来阻止毛泽东的一意孤行,呈轮番抗争之势,并最终置毛泽东于孤家寡人之境地,但却并没有真正阻止毛的疯狂。本书于2001年由联经出版社出版后,曾多次再版。
图书
毛泽东和文化大革命:政治心理和文化基因的阐释
本书系统探讨了文革中领袖毛泽东及其追随者(包括林彪、江青、周恩来、康生、张春桥等)的非理性精神活动。它涉及私欲、变态人格、政治幻想、精神病史等深层次的精神历程。书中分析论证了所有这些非理性、无意识的精神活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或改变了 "文革 "的历史,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诡谲多变状态。
图书
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
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 为什么是毛统治中国 本书展示了毛泽东戏剧的一生,揭示了大量闻所未闻的事实:毛为什么会加入共产党,怎样坐上中共第一把交椅,又是如何一步步夺取中国。作家张戎夫妇为完成这本书,花费十年,访问过数百名毛的亲友,与毛共事、交往的中外知情人、见证者及各国政要等。 购书链接:https://www.amazon.com/%E6%AF%9B%E6%B3%BD%E4%B8%9C%E9%B2%9C%E4%B8%BA%E4%BA%BA%E7%9F%A5%E7%9A%84%E6%95%85%E4%BA%8B-%E5%BC%B5%E6%88%8E/dp/6263100389。
图书
知青备忘录 : 上山下乡运动中的生产建设兵团
文革中,1403万城镇初、高中毕业生告别父母家人,离开城市,前往“广阔天地”接受“再教育”。1048万插队或回乡知识青年被安置在农村社、队里,126万知识青年被安排在新组成的青年集体场队中,另有229万知识青年,被国营农场和生产建设兵团所接纳。生产建设兵团成为知识青年最集中的地方,在整个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具有不容置疑的重要地位。本书叙述了文革期间,生产建设兵团兴亡和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命运。
影视
记忆林昭
独立导演老虎庙2010年开始拍摄此片,并于2012年完成,随后又作了修改。本片采访了林昭生前恋人甘粹,以及钱理群、崔卫平等多位独立学者,是对林昭记忆的有力补充。本片曾入围2012年阳光华语纪录片奖20佳。
图书
末日幸存者的独白:关于我和“六四”
购书链接:https://www.kobo.com/hk/zh/ebook/ZoerWPfG8TiqoXIYwvW2iw。
文章
我的一生(附:中国往何处去)
文革爆发时,杨小凯是长沙市一中的高中生,1968年1月12日他发表了《中国向何处去》一文,系统性地提出了“极左派”红卫兵的主张,批判中国官僚特权阶层,主张按照巴黎公社的原则建立“中华人民公社”。据杨小凯回忆,当时由于父母同情刘少奇的观点和彭德怀的观点而被打倒,自己在学校里倍受歧视,无法加入红卫兵,就参加了造反派,反对血统论。后杨小凯因此文被判刑十年。杨小凯于2004年去世。本文是他对自己一生的回望。
影视
我的母亲王佩英
1970年1月27日,北京一所幼儿园的清洁工王佩英,被以现行反革命罪,在北京工人体育场召开的十万人公审大会上被宣判,然后和另外十几名政治犯一起押赴刑场执行枪决。由于王佩英宁死不屈,在刑车上呼喊口号而被勒死在刑车中。四十年后,她的女儿可心,带着疑问,开始寻访母亲的故事。通过母亲的同事、难友和专案组等人员的讲述,渐次发现了母亲“现行反革命”的经历。王佩英为了守护良知,选择站出来捍卫尊严与自由说出真相,而甘愿经受残暴酷刑的折磨。纪录片反映了文革的残酷,以及对人的摧残。
文章
关于《天安门文件》真伪的新证据
很少有关于中国近代史的书籍能像[《天安门文件》(中文版译名《中国“六四”真相》)这样引起如此大的争议。这本书中的政府内部档案来自一位化名“张良”的人,自称是中共高官。该书得到几位著名西方中国问题学者的加持。当时在普林斯顿大学(目前在加州大学河滨分校)任教的林培瑞和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黎安友对这些材料进行了翻译和编辑,时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的夏伟为该书撰写了序言。 该书甫一问世就因来历不明而受到批评,张良的匿名身份也更加令人不信服。这些文件既包括之前已流出的政府各部门文件,也有高级领导人之间的会议记录。大多数学者对前者并无异议,但对后者则表现出较大疑虑,有人认为书中有些对话的语气过于矫揉造作,或似乎混入了领导人的公开讲话内容。 香港著名出版人鲍朴在这篇文章中指出,大多数人似乎都认为尽管文件出处将永远是一个谜团,但这些文献仍具有重要历史意义。鲍朴以严谨的态度,通过将这本书中的内容与过去二十年中出版的其他相关书籍进行比照,指出书中文件与其他材料不符之处,对该书的真伪问题提供了进一步的信息。鲍朴的结论是:《天安门文件》并非中共内部档案,来源可疑,不能用来帮助理解 1989 年 6 月 3-4 日晚的屠杀平民事件。鲍在这篇文章的英文版末尾写道,这些绝密文件只是虚无缥缈的“幻影”,不能当作历史的基石。
图书
新发现的毛泽东 (上)
作者王若水早年在北京大学学习哲学。曾担任中共党报《人民日报》的副总编辑,并得以参与高层意识形态的讨论,对毛泽东的为人和毛泽东思想有深刻的认识。他是中共体制内难得的一位有独立人格以及思考能力的知识分子。在他因癌症去世后,他的妻子冯媛帮助他整理出这本遗著,2002年由明报出版社出版,被评价为“第一部最为全面、最为深入论述毛泽东和他思想的著作。”
图书
新发现的毛泽东 (下)
作者王若水早年在北京大学学习哲学。曾担任中共党报《人民日报》的副总编辑,并得以参与高层意识形态的讨论,对毛泽东的为人和毛泽东思想有深刻的认识。他是中共体制内难得的一位有独立人格以及思考能力的知识分子。在他因癌症去世后,他的妻子冯媛帮助他整理出这本遗著,2002年由明报出版社出版,被评价为“第一部最为全面、最为深入论述毛泽东和他思想的著作。”
文章
出身论
遇罗克(1942年5月1日-1970年3 月5日), 工人、自由撰稿人、公共知识分子,出生在中国东北的知识分子家庭(二十世纪上半叶东北一度被日本占领)。遇罗克的父亲曾获国家奖学金在东京早稻田大学学习,母亲来自北京的一个富裕家庭,在东京女子高中学习商业。回国后,两人开始经商、结婚并育有三个孩子。中共掌权后,他们一家被定为资产阶级,像其他 "黑五类分子 "一样受到迫害。其父于1952年因逃税指控被捕,后被释放。1957 年,遇罗克的父母被打为右派,送进劳改营。1959 年,遇罗克以优异成绩从高中毕业,但作为“不良阶级”的后代,他被禁止上大学。1961 年,他获准到北京郊区的一个农场工作,在那里他意识到阶级身份的特殊意义——地主及其子女甚至会被打死。1964 年,他回到城市,在一家机械厂当学徒。遇罗克意识到,在毛泽东时代的中国,他是“贱民”中的一员,无论他相信什么,或是如何努力工作,都将永远受到谴责。 这些经历成为遇罗克写下这篇文章的原点,该文也成为毛泽东时代最著名的文章之一。遇罗克在文化大革命开始时写下这篇一万多字的《出生论》。文中,他,"黑五类 "正在成为一个永久的底层阶级,而中国的统治者则来自红五类,即 "红五类":贫下中农、工人、革命军人、革命官员和革命烈士,包括他们的家属和子孙。文中他警告大众,新的统治阶层基于血统。 这篇文章发表在遇罗克和他的哥哥遇罗文创办的刊物《中学文革报》上。1967 年1 月,《中学文革报》印了约三万册,年轻人开始在北京四处散发该报,每份售价两分钱,几小时内就销售一空。2 月,他们又印了八万份。很快,每天都有数百封信件寄到遇罗克所在的邮局——多到他不得不亲自去取。这些信件详细描述了共产党的政策给他们带来的苦难。人们从全国各地赶来拜访他们,对终于有人揭露了中国共产党的统治方式感到激动。编辑部之后扩大到 20 人,还主办辩论会和研讨会。 1967 年 4 月,杂志被关闭。遇罗克仍保持自由,并开始撰写关于经济不平等的文章,1968 年1 月被捕。两年后,即1970 年 3 月 5 日,遇罗克在北京工人体育场被执行枪决。
文章
黄雀行动
六四”民主运动被血腥镇压之后,中共在国内大肆搜捕参与民主运动的骨干分子。一些香港人组织了秘密渠道,帮助民运人士逃离大陆,代号“黄雀行动”。本书作者江迅是资深媒体人,详细介绍了“黄雀行动”的经过。
图书
人民不会忘记:八九民运实录
本书由“香港记者协会”出版,汇总了几十名记者的六四报道。初版于1989年7月发行,在六四20周年再版。
图书
我所亲历的政治运动
本书是多位作者的合集,其中大部分作者曾任中共高官,例如李锐、萧克等人。通过作者的回忆,可以了解毛泽东时代的历次政治运动,包括文革、反右等以及多起冤案,例如胡风案的细节,有相当的说服力。本书1998年由中国大陆的中央编译局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