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关于我们
全部馆藏
民间历史地图
创作者
民间历史简报
联系我们
其他资源
En
Zh
Open main menu
关于我们
全部馆藏
民间历史地图
创作者
民间历史简报
联系我们
其他资源
全部馆藏
显示集合中的 164 个项目
档案主题:Oral and Personal Accounts
档案主题:Economic System and Reform
仅条目标题和简介
全文
排序
标题升序
标题降序
创作者升序
创作者降序
创建日期升序
创建日期降序
每页
10
20
50
164 items
图书
血纪——从反右到文革
本书作者孔令平居住在重庆,曾经在年轻时被打为“右派”,历经中国共产党的历次政治运动,经历悲惨。本书取材于作者自身经历,从出生一直写到2009年。
图书
血的神话
1984年,胡耀邦派出1300余名工作人员前往湖南道县调查1967年发生的大屠杀。作者谭合成作为媒体工作人员一同前往,在当地获得大量机密文件和访谈资料,完成了十万字的纪实文章。但不久后,由于政治环境变化,反资产阶级自由化运动开始,谭被告知其文章无法发表。谭决定继续调查,多次独自前往道县做采访、补充原稿。谭搜集的资料多达数百万字,仅案例就有近 400 个,采访了几乎所有同意接受采访的关键人物。 2010年,他经由香港由天行健出版社出版《血的神话——1967年湖南道县文革大屠杀纪实》,全书共九卷、83章、超过50万字。根据谭的调查,从1967年8月13日到10月17日的66天里,道县所在的零陵全地区有 9千多无辜村民因被扣上反革命罪名而被杀或被迫自杀,其中包括妇女儿童。与杀人事件有直接牵连者达1万4千多人,其中国家干部426人,农村基层干部2767人,共产党员3880人。不同于之前国内出版的以知识分子受迫害为侧重的文革史,这本书呈现的是无辜百姓在文革期间遭受的系统性暴力。书中不但有大量被杀者的言行与生存状态,也有大量杀人者以及其他相关人员的言行与生存状态,使普通读者得以对这一惨案形成全方位、多侧面的了解。杨继绳(参见本站关于杨继绳的条目)认为,目前流传于海内外的关于这场大屠杀的资料大部分源自于谭的调查与采访。 该书于2011年再版,2016年出版修订版,全书扩展至70万字。2017年,经谭合成同意,牛津出版社出版了由美国著名翻译家毛雪萍和郭建教授翻译的<a href="https://global.oup.com/academic/product/the-killing-wind-9780190622527?cc=us&lang=en&">精简英文版</a>。
影视
关爱之家
该影片记录了河北邢台农村妇女刘显红打官司的故事。她因在医院输血感染艾滋病毒,决定公开身份、起诉医院,历经艰险终于获取赔偿。以她的经历为主要线索,影片通过几个家庭的遭遇和感染者成立"关爱"小组集体维权的努力,呈现出在基层农村涌动的公民权利意识。由于社会关怀、媒体介入和法律援助,政府也转变了态度,并出台了改善感染者处境的政策。
图书
陈诚先生回忆录——国共战争
陈诚,字辞修,别号石叟,曾任国民党军长、集团军总司令、战区司令长官、参谋总长,国民党军队败退台湾后,任行政院长、副总统、国民党副主席。《陈诚回忆录》系列丛书于2005年由台湾国史馆出版发行。全套丛书共分六卷:《北伐乎乱》(一卷),《国共战争》(一卷),《抗日战争》(两卷),《建设台湾》(两卷)。《国共战争》一卷包括“剿共——从军回忆之三”,”陈辞修先生言行纪要“、”往来函电“三部分。有关五次围剿及“戡乱战争”之经过,本书中保存了大量原始史料。蒋中正与辞修先生之间往来函电亦是在本书中首度公开。
图书
山坳上的中国:问题、困境、痛苦的选择
本书1989年在中国出版,引起轰动,据称销量高达30万册,被称为第一部对现实中国作“描述性研究的书”,书中描述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可能遭遇的农业、环境、资源等方面的问题,并预测未来将更糟糕,以唤起国人环境保护的意识。书出版后随即被禁。
图书
中国现代化的陷阱
本书作者为经济学家何清涟。早在1998年,本书就开始在互联网上流传,2005年曾由中国大陆的出版社出版,随即被禁。书中引证的材料丰富翔实,论述了当今中国社会经济问题的许多方面,被视为独立知识分子对中国改革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解读。作者称,本书回答了一个问题:经济改革为中国带来了什么后果。
图书
夹边沟记事
夹边沟是甘肃酒泉县一处关押被划为右派的人的劳改农场。从1957年10月开始,那里羁押了近三千名右派知识分子。1961年10月,当上级纠正了甘肃省委的左倾错误,开始遣返右派犯人时,幸存者还不到一半。作家杨显惠历时5年,采访了一百多位当事人,在高度忠于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完成了这部纪实性小说。此书最初于2002年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同时也收入杨显惠的其它中短篇小说。
图书
困难时期农村整社纪实
19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等政治风向中的中国农村爆发大饥荒,造成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三年特大困难时期。1960年下半年,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先后组建了约一万人的整社工作团,分赴河南、山东、安徽、贵州、四川、青海、新疆等重灾省区进行整风整社。本书作者惠文当时刚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分配到中科院近代现代史研究所工作半年,于1960年12月被派到四川简阳,参与整社,书中记录了他这一段时期的所见所闻。 作者是一名直接参与了大饥荒后期整社工作的共产党干部。在工作中,他接触到了大量农民,在一线目睹了农村现状。书中的每篇文章都记下了当时的写作日期、地点以及经过,这增加了书的历史性和真实性。1976年文革结束后,作者将这些记录编著成册。本书通过对简阳这一地区的个案研究,用具体的历史细节反映出大跃进政策和大饥荒的关系。 本书完成后,因为中国严厉的出版审查制度,作者没有向出版机构投稿,选择先在朋友中传阅。后来他将书稿交给了《中国大饥荒档案馆》这一网站收藏,才使这份历史记录公之于世。
图书
定西孤儿院纪事
定西专区是甘肃省1958年到1960年饥荒的重灾区,当时定西专区紧急成立了一个儿童福利院,接纳了几百名孤儿。同期,定西专区重灾县、镇的人民公社都成立了儿童福利院或是“幼儿园”。这些大大小小的儿童福利院收容了大约五千孤儿。本书在忠于史料事实和当事人陈述的基础上,以白描的手法,纪实性的语言,讲述了大饥荒年代中弱势群体的个体故事。
影视
辽西纪事
1959年,在辽宁省西部荒凉的凌源地区,来了一批沈阳高校的知识分子右派,他们要在这里和监狱的刑事犯们一起劳动改造,挖矿山修建铁路。共产党如何改造知识分子?这些右派知识分子经历了什么样的遭遇?胡杰的镜头还原了这段历史。
图书
辉煌的幻灭:人民公社警示录
本书讲述了中国第一个人民公社——作者的家乡嵖岈山人民公社的故事。嵖岈山是地处豫南信阳市遂平县的一个乡(现归驻马店地区),是1958年毛泽东树立的全国第一个卫星人民公社所在地,也是大跃进时期的样板公社。在1959年庐山会议上,嵖岈山公社被作为毛泽东反击彭德怀万言书,把彭德怀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证据。 作者康健是一名退伍军人。在大饥荒发生三十多年后,康健实地走访嵖岈山的村落,进行口述史调查,用口述访谈的形式记录下集体经济行为下农民的日常生活和遭遇。作者以访谈的形式展开写作,细节化地展示了嵖岈山人民公社的历史,以具体的个案呈现了国家政治行为与个体命运的关系。 本站所分享的此书电子档来源于“中国大饥荒档案”网站:https://www.yhcw.net/famine/。
图书
地震疯人院:四川大地震纪事
2008年5月12日,四川大地震发生,作家廖亦武开始逐日撰写《大地震记事》,在《民主中国》连载,数家中文网站转载,影响广泛。他先后去都江堰、聚源镇、映秀等地震重灾区实地采访。对他在地震期间的行踪和文字,多家主流媒体做了报导和翻译转载。 2009年4月,台湾允晨文化出版发行了《地震疯人院:四川大地震纪事》繁体中文版,这是一部将四川地震灾期中的众生相活生生保留下来的图文实录。 购书链接:https://www.taaze.tw/products/11100030689.html。
影视
国营东风农场
1950年代末,数十万中国人因批评中国共产党而被打成“右派”,其中就有来自云南昆明的200名教师、学生和干部。1957年,他们被送到位于云南弥勒市的国营东风农场,在农村进行了21年的思想改造。这些囚犯亲眼目睹了大跃进。在农村,他们参与了森林砍伐、农业和工业项目。这些项目导致了 1960 年代初的大饥荒。后来,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大批从城市知青下乡的年轻人来到了他们的营地,与他们一起劳工。 1978年,这些“右派”人士终于平反并获准离开弥勒市。 通过那些被迫害和流放的人的故事,这部纪录片展示了毛泽东时代的政策和政治运动。导演胡杰收集了数十个与国营东风农场囚犯以及工作人员的采访,讲述了这个漫长而又复杂的故事。这些受访者的亲身经验和记忆不仅揭示了这200名“右派”人士在国营东风农场的生活,也展示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过程及后果。
图书
经历:我的1957年
出生于1932年的和凤鸣,在甘肃日报工作期间,和丈夫王景超被打为右派,于1958年4月下旬,被下放到酒泉的安西农场劳动,丈夫则被送往著名的夹边沟农场。1960年大饥荒时期,她的丈夫饿死在夹边沟农场,她则活了下来。作为幸存者的她撰写回忆录,记述她被划为右派后,被发配至安西农场进行劳动改造的经历。本书于2001年由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 本书可于此处阅读:https://web.archive.org/web/20060630134444/http://www3.nbnet.nb.ca/stao/wlcp_huofengming.htm。
文章
饥荒与村庄:是谁饿死了他们?
本文作者陈峰,出生于1962年。家乡是安徽省肥东县白农公社的三家大队黄四冲。据他的记录,在大饥荒的1959年冬至1960年春,他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亲人和亲戚,大家族里不完全统计,饿死57人。
影视
纤城
纤城,是福建纺织化纤厂的统称,这是一座创建于1971年,中国上世纪70年代最先投产的九家维尼纶厂之一,这座深驻在福建永安市郊外3公里外大山深处的工业城镇,曾一度辉煌,但如今已渐渐落下帷幕。老厂房斑驳沧桑,年轻的工人如今已白发苍苍,很多人离开。纪录片表现了这座计划经济时期大厂的命运。
图书
中共五十年
本书作者王明是中共早期元老,“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之首。1942年延安整风后,以王明为首的国际派在中共党内失势,王明逐步被毛泽东排挤出领导层。1956年王明旅居苏联,在书中叙述了他与毛泽东几十年的恩怨——从中可以了解中共早期党史。
图书
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
本书是清华大学教授孙立平的一本专著,2003年由中国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从社会学的独特视角出发,对19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发生的一系列变化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全书包括断裂社会的含义与特征、断裂社会的形成及其背景、收入差距扩大与弱势群体的形成、新型的城乡二元结构、信任危机与社会秩序、社会冲突与制度创新等。
图书
流亡中的自在
影视
天堂花园
2003年被称为中国公民维权运动元年,它以广州的孙志刚事件为标志。与此同时,发生了为湖南女教师黄静争取法律公正的运动,它是以受害人家人、网民、女权主义学者和活动家为主体的,并且延续了数年时间。本片记录了黄静案从立案到判决后的讨论过程,并分析针对妇女的性暴力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