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关于我们
全部馆藏
民间历史地图
创作者
民间历史简报
联系我们
其他资源
En
Zh
Open main menu
关于我们
全部馆藏
民间历史地图
创作者
民间历史简报
联系我们
其他资源
全部馆藏
显示集合中的 197 个项目
档案主题:The Cultural Revolution
档案主题:Oral and Personal Accounts
仅条目标题和简介
全文
排序
标题升序
标题降序
创作者升序
创作者降序
创建日期升序
创建日期降序
每页
10
20
50
197 items
影视
红色美术
本片采访了当年的画家、红卫兵以及今天中国和英国的收藏者、研究者,力图呈现文革宣传画的产生、流传及影响。在片中讲述个人故事的有:《毛主席去安源》作者刘春华、广州画家李醒韬、广州老红卫兵周继能等。北京、广州的美术馆主持人、美术评论家、当年将中国宣传画带去英国的记者、教授、研究者等,从不同角度讲述了对文革美术的理解。
图书
红卫兵档案
1966年,人类历史上的一幕大悲剧拉开了帷幕。这就是文革。而文革是红卫兵的宗教和陷阱。本书叙述了红卫兵运动的全过程。该书从一群红卫兵的发起者们着手写起,以翔实的资料、悲凉的文字,写出了整个红卫兵运动的诞生、成长以及消亡的历史。
图书
回顾与反思——六四流亡学生17人
1991年7月17日——24日,曾经参加和领导了八九学运、后流亡海外的十七位学生领袖,在法国巴黎举行了一场《八九学运历史回顾与反思研讨会》,对这场中国现代史上伟大的民主运动进行了回顾和反思。本书根据研讨会上的发言录音整理,内容包括:八八年的北大学社热,北大筹委会的建立,北高联的成立;绝食的发起,绝食团的成立,对话团的成立;戒严,保卫天安门指挥部的成立,首都各界联席会议的成立;从天安门广场撤退,外地学运等。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史料。
book
炼狱归魂:大饥荒年代“星火”案幸存者的回忆(1957-1981)
1960年,一群被下放到甘肃天水农村的兰州大学右派师生亲历大饥荒,自印《星火》杂志,揭露和批判引发这场浩劫的极权统治。当首期《星火》还未寄出、第二期尚在编辑中时,其参与者就遭到逮捕,被定性为反革命集团,多人后被判重刑甚至遭处决。<a href=”http://108.160.154.72/s/minjian-danganguan/item/1759#lg=1&slide=0”>《星火》第一期和更多关于“星火案”的信息可于此处阅读</a>。 《炼狱归魂——大饥荒年代“星火案”幸存者的回忆(1957-1981)》是《星火》杂志主要参与者向承鉴的自传。当年他和另一名学生负责首期杂志的印刷,并为《星火》贡献了六篇文章。他因“星火案”被判18年监禁,直到80年代初才获平反。 这部回忆录分为上、中、下三部,全书共十三章,超过 35万字,记录了向承鉴被打成右派下放劳动、后因《星火》被捕服刑十九年,以及释放后争取平反、重建个人生活的经历。学者艾晓明在该书序言中如此评价向承鉴的这本回忆录:“向承鉴的回忆对于研究当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史有着重要价值。首先,它是继谭蝉雪的《求索》之后有关《星火》案的又一证言,是关于这场抗争的历史文献。作者呈现了案发前后的社会脉络,描述了《星火》同人——一群初出茅庐的青年思想者挑战极权专制的壮举。第二,它是西部多所劳改营的记录,作者描述了在甘肃、青海等地长达十八年的劳改经历,揭开了中国式古拉格的西部长卷。第三,它是一位反抗者个人的心灵史,作者展示了在国家暴力机器的强力碾压下他经历的痛苦磨难与生死历练。” 该书附录包括向承鉴为《星火》撰写的六篇文章、记者江雪关于向承鉴的深度报道,以及由艾晓明整理的《星火》冤案年表。 《炼狱归魂》由纽约博登书屋出版,也是“民间档案馆系列丛书”的第一本。感谢作者向承鉴授权档案馆分享该书电子版。欢迎读者购买该书支持作者和出版社。
图书
还原1957
《还原1957》本书不仅讲述了 1957 年反右运动的历史,也是对这段历史的理论性反思。该书由魏紫丹(原名魏立言)撰写,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中作者讨论了反右运动的哲学问题,中篇则是对这场运动的探源与溯流,下篇面向未来,反思运动带来的历史教训。魏紫丹认为,被打为右派的人为了言论自由而站出来,这场运动因而是对言论自由的攻击,也给中国带来了一场人权灾难。本书还附有十一篇单篇文章,包含了作者对很多不同历史事件的思考。 魏紫丹1933 年出生于中国河南省,曾任安阳中学教师。他本人被打成右派,对这场运动有着独特的个人视角,但与一些个人苦难叙事不同的是,他以更具分析性的眼光切入了这一问题。 晚年移居美国后,魏紫丹继续收集资料,找到了完成本书的自由。本书于2013年由香港五七学社出版。
图书
红卫兵兴衰录:清华附中老红卫兵手记
红卫兵运动发源于清华附中,一所为清华大学教职员工子女及高干子弟开办的中学。宋柏林当年正是清华附中的高三学生,是红卫兵的发起人之一,也是核心成员。文革前宋柏林坚持写日记,文革初期也未间断。文革研究者余汝信认为,宋柏林日记中涉及清华附中红卫兵的部分很有历史价值,决定把这一时期的日记全文原样出版,除订正明显错别字外,不作任何删改。本书涵盖了从文革发动阶段的1966年5月到1968年2月宋柏林的全部日记,另外选登了1966年1月到4月的部分日记,以便读者了解文革前夕中国的政治气候以及中学生的思想动向。 这本日记属于来自半个多世纪以前的历史文献,因此缺乏历史背景说明和脚注来帮助读者了解当时的语境。幸运的是,这次出版的日记有骆小海撰写的序言。骆在序中说明了文革前几年的政治气氛和当时的一些关键事件。 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这些日记的诠释有时并不那么简单。当时的红卫兵很快就受到了包括当权者在内的人的批评。正如作家胡平在 2007 年对该书的<a href="https://www.rfa.org/mandarin/pinglun/huping/Hu_ping-20071112.html">评论</a>中所指出的,在中央文革提出批判对联"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时,昔日天子骄子的老红卫兵们一下沦为反动。以当然的革命接班人自居的红卫兵们,当他们受到来自党中央的严厉批评,必定陷入极大的困惑甚至产生一种背叛感。一方面,他们不服气,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敢怀疑更不敢反对党中央。然而,日记却没有揭示这些。 胡平认为,在那个时代,写日记是参与者证明自己革命热情的一种方式。因此,他们在写作时进行自我审查,担心自己的“错误”言论被发现后会被用来对付自己,于是“在最该写的地方却留下空白”。这种个人反思和叙述的缺失,正好提供了一种角度,来理解极权主义恐怖和权力的运作方式。当恐怖和权力渗透进人们的私人生活和个人心理世界中,即使在写日记这种私人隐私的东西时,个人的语言也完全被意识形态所覆盖。当红卫兵同学动手打同学打老师时,作者本人并没有出手打人,然而宋对自己缺乏这样的热情、没有能参与其中表示尴尬,认为自己的阶级情感还不够深——在一个私人空间被公共叙事完全侵占的时代,宋的日记最好被视为展示当时年轻人思想方式的原始文献,而不是个人自我反省的练习。
影视
忘川
这部纪录片中,制片人艾晓明和志愿者谢贻卉探访了2008年四川大地震遇难学生的家长,寻找着北川中学施工图知情人。这部纪录片呈现了地震游的兴起,记录了志愿者、遇难家长和观光客在周年祭的心理状态。影片中穿插了家长2008年拍摄的北川中学教学楼取样视频史料、建筑师朱涛对施工图和教学楼质量的分析、以及母亲、老师、摄影师的观感。
图书
一滴泪
图书
砸烂旧世界——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与浩劫
香港中文大学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66-1968年分卷第六卷《“砸烂旧世界”--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与浩劫》由卜伟华执笔。作为清华附中红卫兵的一员,卜伟华本人属于红卫兵运动的始创者之一。文革结束后,他受过专业的史学训练,并是中国最早从事文革研究的学人之一。他在发表过的文章中自称对文革前期尤其是北京地区的红卫兵运动不仅了如指掌,同时对自己亲历的这场浩劫有着深刻反思。本卷中,作者依据大量史料通过重要事件清晰地串连出966年5月至1969年4月,文化大革命的全景与发展过程。
影视
麦地冲的歌声
该片拍摄于云南山区一个叫麦地冲的村庄。这里居住着一群信仰基督教的苗族人。100年前,英国传教士伯格里来到这里,创造了苗文,并把信仰、教育和医疗带给了苗族。该片讲述了这段历史,以及他们的信仰之路如何在文革期间遭受残酷的压制,也呈现了在今天的环境下,他们面临的挑战。
影视
南小街
北京天安门广场附近的南小街,长期是一些无家可归者以及上访者的聚集地。导演于2007年参与到流民救助慈善活动中,并持续跟踪拍摄这些边缘群体,八年后完成了该片剪辑。该片入围第十二届中国独立影像展纪录片竞赛单元。
影视
星火
1957年反右运动开始后,许多知识分子被打成右派,下放到农村劳动。一批来自兰州大学的学生也被送到甘肃的武山和天水农村,在那里,他们目睹了共产党大跃进政策导致的大规模饥荒。出于对当局作为的震惊和愤怒,这些学生联合起来出版了一份地下杂志《星火》,揭露大饥荒实情、批判当局的专制独裁。《星火》第一期于1960 年出版,包括九篇文章和一首长诗,揭示了大饥荒惨剧的根源所在,并呼吁人们“放弃幻想,准备战斗”。但当首期《星火》还未寄出,第二期尚在编辑中时,许多参与学生以及支持他们的当地人就遭到当局逮捕。《星火》一些主要成员被判处无期徒刑,后来被处决,其他关键人物也都被判处重刑。 导演胡杰在拍《寻找林昭的灵魂》的时候听说了《星火》杂志,于是开始寻找相关资料。由于影像资料的稀缺,胡杰参考了很多档案。对此,胡杰在一次<a href="https://cn.nytimes.com/culture/20150625/cc25hujie/">采访</a>中说道:“死人不能说话,但有关他们的记录至少可以讲述一些故事。我觉得文字档案有很强的说服力。纪录片必须具有艺术性,但是最重要的是,必须是真实的。当然,对纪录片来说,能有影像资料再好不过,但是拍摄大饥荒的纪录片不可能有影像资料。” 在这部纪录片中,导演胡杰赴武山、天水、兰州等地采访了幸存的《星火》成员、受难成员家属、以及当地农民等。受访者的讲述与《星火》中的文字穿插出现,观众由此得以了解当年这批学生为何决定创办《星火》、作者群的思想来源,以及他们如何在残酷暴政的威胁下通过行动传播自由与民主的思想火种。 该片曾获2014年台湾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华语纪录片评审团特别奖、亚洲竞赛单元优秀奖,以及北京独立电影节独立精神奖。
图书
求索——兰州大学右派反革命集团案纪实
在1960年大饥荒最严重的年代,兰州大学一批被打成右派的师生决定出版地下刊物《星火》,希望以此警醒国人日益加重的灾难,揭露共产党的专制。这份地下刊物仅仅印出两期,就被判为反革命集团案,43人因此被捕。本书作者谭蝉雪是《星火》出版中一位关键参与者,后来也是她帮助挽回了《星火》的记忆。谭蝉雪是《星火》创办者张春元的女友,并亲身参与了这份杂志短暂生命中的重要时刻。谭因此案被判有期徒刑14年,后出狱平反,在酒泉师范学校任教,1982年调职敦煌研究院文献研究所任副研究员,1998年退休后,定居上海。 我们对《星火》这本杂志的了解,很大程度上源于谭蝉雪的努力。谭在查看自己的个人资料时,发现了出版的几期《星火》,以及当时被逮捕的人的供词,还有她写给张春元的情书。她拍下了这些材料,后来照片被转成pdf格式,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在中国流传,并成为相关书籍和电影的灵感来源。 这本书记录了谭蝉雪寻找《星火》的过程,并收录了该杂志的抄本。中国民间档案馆保有《星火》相关的pdf档文件、电影和其他相关资料的副本。
文章
特辑 |饥荒与县城(7):一九六〇年前后西礼县大饥荒
1960年前后,西礼县发生了现代历史上空前的大饥荒,造成人口大量死亡和外流,仅1960年全县死亡人口就达44608人(省统计为43793人)。1961年初,人口死亡的势头仍在发展,1月份死亡525人,2月份上升到729人。在人口大量死亡的同时,各种疾病也开始蔓延。饥荒和疾病使人口大量外流,1958年至1960年全县外流人口达到14241人,也由于人口的死亡和外流,全县17万亩土地荒芜,仅当时的洛峪一个公社就多达2万多亩。
文章
特辑|饥荒与县城(2):贵州湄潭事件
贵州省湄潭县,从1959年11月到1960年4月初,5个月内全县共饿死者超过12万人。死亡人数占全县总人口的20%强,占农业人口的22%。事件中,全县死亡绝户达2938户,遗下的孤儿寡崽4737人,外出逃生的农民4737人。最为惨绝、目不忍睹的是出现了人吃人的事件。作者参加《湄潭县志》编纂,阅读了有关史料,整理成本文,再现真实历史,供后人借鉴。
文章
特辑| 饥荒与县城(5):毫县农业“卫星”经验汇集官修集
安徽省原亳县(今亳州市谯城区),位于安徽西北平原。“大跃进”的1958年,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的口号下,亳县和各地一样,普遍大放农业高产“卫星”。之后,县委为显示伟大成就,责成有关部门编出了一部农业高产“卫星”史书——1958年《亳县农业丰产经验汇集》,上报下发,广为流传。当时作者在县人委(政府)办公室任副主任,被县委指定为审稿人之一,该文是作者就此书出台前后的情况所作介绍。
文章
特辑 |饥荒与县城(6):祸殃众生的无为“共产”梦
整顿公社期间,派来了一位华东地区的一级宣传员 ,他在一次万人群众大会上提出:谁要退社,政府将和他把帐算清楚。有大军渡军时的损失账,刚解放时的救灾账,几年来的救济贷款帐,成立农业社时的贫农合作基金账,全国各地派来救灾医生,从云南、四川等地调来大米和种子的各项费用账……把老实的农民说得目瞪口呆,一个个只得背地抱怨:“原来说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现在又变卦了。”
文章
特辑|饥荒与村庄(1)三年大饥荒中的何家坝
该文作者何学嘉,四川崇庆县高中语文教师,现已退休。他的家乡何家坝,在四川省崇庆县。该县地处都江堰自流灌区,有“天府之国”“上五县”之称。作者忆述了他在大跃进时期亲眼所见。当时,何家坝全村21家130人中,17户人家有人饿死,共死亡32人,另有一人被丢弃,一人被送给他人,死亡者中包括作者自己的父亲。而临村四大队八队,人口死掉一半以上。该文记录部分死难者饿死的情形,并提供了死亡人口名单。
文章
特辑|饥荒与村庄(2)周家湾的公共食堂
“1961年农历二月间,解散公共食堂,对社员的房屋、猪圈作了赔退,划了自留地,供应了口粮,我们才逐步度过难关。有的说,要是再办几年公社食堂,不晓得还要死多少人。“这是四川营山县一个农民的亲历和口述。
文章
特辑|饥荒与县城(3):亳县的惨剧
该文取材于梁志远先生的六篇记述文字。梁志远在大饥荒期间担任亳县人委(即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兼任县委农村工作生产福利科科长和县委生活福利办公室副主任,很多事情都由他经手。他既亲身经历了亳县大饥荒整个过程,又经常下乡调查情况,是一个十分了解情况的历史见证人。2002年和2005年,梁志远先生根据三年农村工作笔记和有关历史资料,写了多篇记述亳县大饥荒的文章,其中《沉痛的历史教训――亳县农村人口非正常死亡实录》等几篇,由于事涉敏感,没有公开发表,其中许多材料,都在该文中第一次对外界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