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关于我们
全部馆藏
民间历史地图
创作者
民间历史简报
联系我们
其他资源
En
Zh
Open main menu
关于我们
全部馆藏
民间历史地图
创作者
民间历史简报
联系我们
其他资源
全部馆藏
显示集合中的 31 个项目
年代:Xi Jinping Era (2013 —)
年代:The Anti-Rightist Campaign Period (1957-1958)
档案主题:Oral and Personal Accounts
仅条目标题和简介
全文
排序
标题升序
标题降序
创作者升序
创作者降序
创建日期升序
创建日期降序
每页
10
20
50
31 items
图书
血纪——从反右到文革
本书作者孔令平居住在重庆,曾经在年轻时被打为“右派”,历经中国共产党的历次政治运动,经历悲惨。本书取材于作者自身经历,从出生一直写到2009年。
图书
夹边沟记事
夹边沟是甘肃酒泉县一处关押被划为右派的人的劳改农场。从1957年10月开始,那里羁押了近三千名右派知识分子。1961年10月,当上级纠正了甘肃省委的左倾错误,开始遣返右派犯人时,幸存者还不到一半。作家杨显惠历时5年,采访了一百多位当事人,在高度忠于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完成了这部纪实性小说。此书最初于2002年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同时也收入杨显惠的其它中短篇小说。
影视
辽西纪事
1959年,在辽宁省西部荒凉的凌源地区,来了一批沈阳高校的知识分子右派,他们要在这里和监狱的刑事犯们一起劳动改造,挖矿山修建铁路。共产党如何改造知识分子?这些右派知识分子经历了什么样的遭遇?胡杰的镜头还原了这段历史。
影视
国营东风农场
1950年代末,数十万中国人因批评中国共产党而被打成“右派”,其中就有来自云南昆明的200名教师、学生和干部。1957年,他们被送到位于云南弥勒市的国营东风农场,在农村进行了21年的思想改造。这些囚犯亲眼目睹了大跃进。在农村,他们参与了森林砍伐、农业和工业项目。这些项目导致了 1960 年代初的大饥荒。后来,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大批从城市知青下乡的年轻人来到了他们的营地,与他们一起劳工。 1978年,这些“右派”人士终于平反并获准离开弥勒市。 通过那些被迫害和流放的人的故事,这部纪录片展示了毛泽东时代的政策和政治运动。导演胡杰收集了数十个与国营东风农场囚犯以及工作人员的采访,讲述了这个漫长而又复杂的故事。这些受访者的亲身经验和记忆不仅揭示了这200名“右派”人士在国营东风农场的生活,也展示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过程及后果。
图书
经历:我的1957年
出生于1932年的和凤鸣,在甘肃日报工作期间,和丈夫王景超被打为右派,于1958年4月下旬,被下放到酒泉的安西农场劳动,丈夫则被送往著名的夹边沟农场。1960年大饥荒时期,她的丈夫饿死在夹边沟农场,她则活了下来。作为幸存者的她撰写回忆录,记述她被划为右派后,被发配至安西农场进行劳动改造的经历。本书于2001年由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 本书可于此处阅读:https://web.archive.org/web/20060630134444/http://www3.nbnet.nb.ca/stao/wlcp_huofengming.htm。
图书
寻找家园
《寻找家园》是高尔泰在海外流亡期间撰写的一本散文集,分为三卷。在这本书中,高尔泰回顾了自己的一生。从家乡江苏小镇高淳,到苏州,再到兰州、酒泉、敦煌、北京、成都,直到美国,高尔泰的命运随着历史跌宕起伏,历经苦难、家破人亡,最后不得不流亡异国。尽管这部作品极具文学性,但高尔泰在书中使用了真实的人名和地名,使这部作品同时也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特别是他对大饥荒,以及对敦煌研究院在 "文革 "期间对知识分子的残酷打压等的书写。 高尔泰在一次[访谈](https://web.archive.org/web/20240130211408/https://www.aisixiang.com/data/80804.html)中回答为什么写这本书时说道,“所谓寻找家园,无非就是寻找意义……人生短暂渺小,它的意义,只能植根于身外大的世界和长的历史。我的漂泊感和无意义感,也就是一种世界没有秩序、历史没有逻辑、个人没有着落的感觉,似乎是一种宿命。我写作,无非就是对这种宿命的抗拒。” 2004年,《寻找家园》前两卷审查删节版本由广州花城出版社出版;2011年,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增订本,但仍有删节。本站上传版本为2009年由台湾印刻出版社出版的繁体三卷足本。
图书
蒙恩历程
作者李景沆,甘肃省天水市人,1949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学院数学系,同年秋,被聘为天水一中数学教师。1957年被划为右派,送甘肃酒泉夹边沟劳教近三年;1960年恢复天水一中教师工作,至1962年摘掉右派帽子,1978年平反直至1980年被调至天水师范专科学校(2000年升为本科院校——天水师范学院),1987年秋退休后,去教会专职侍奉。 1957年,李景沆被打成右派后送夹边沟劳教,1960年被转送至条件更恶劣的高台明水河农场。本书为其自传,记录了作者本人的生命和信仰历程。第四章《夹边沟苦难生活纪实》、第五章《回家后的生活纪实》,叙写出一个基督教徒在夹边沟的生活纪实。本书2003年由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发行,2004年再版。
图书
林昭 不再被遗忘
本书收录了多篇悼念林昭的文章.包括了林昭之死, 以及林昭的爱情,追求与幻灭等等。 本书由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出版。
图书
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
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 为什么是毛统治中国 本书展示了毛泽东戏剧的一生,揭示了大量闻所未闻的事实:毛为什么会加入共产党,怎样坐上中共第一把交椅,又是如何一步步夺取中国。作家张戎夫妇为完成这本书,花费十年,访问过数百名毛的亲友,与毛共事、交往的中外知情人、见证者及各国政要等。 购书链接:https://www.amazon.com/%E6%AF%9B%E6%B3%BD%E4%B8%9C%E9%B2%9C%E4%B8%BA%E4%BA%BA%E7%9F%A5%E7%9A%84%E6%95%85%E4%BA%8B-%E5%BC%B5%E6%88%8E/dp/6263100389。
影视
记忆林昭
独立导演老虎庙2010年开始拍摄此片,并于2012年完成,随后又作了修改。本片采访了林昭生前恋人甘粹,以及钱理群、崔卫平等多位独立学者,是对林昭记忆的有力补充。本片曾入围2012年阳光华语纪录片奖20佳。
图书
我的高耀洁妈妈
作家依娃写了与流亡美国的中国医生高耀洁之间的故事。高耀洁医生,因为揭露中国河南农民因卖血而造成的艾滋病大规模感染事件,被中国政府严厉打压,迫不得已在78岁高龄离开中国,流亡至美国。她的故事在中国被严禁传播。作家依娃在本书中描写了高耀洁崇高的心灵以及她的故事,经历。
影视
新公民案审判
2010年6月,许志永、滕彪、王功权、黎雄兵、李方平、徐友渔和张世和(老虎庙)发起《公民承诺》签署,呼吁中国公民"恪守良知、责任、民主、法治现代公民理念,维护民权民生,推动良法之治”。2012年5月29日,公盟创始人之一、法学博士许志永发表文章《中国新公民运动》,正式<a href=“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1226221847/http://biweekly.hrichina.org/article/1575”>发起“新公民运动”</a>。 新公民运动的目标是民主法治的自由中国、正义幸福的公民社会和“自由、公义、爱”的新民族精神,推动从专制到宪政、从臣民到公民的政治和社会转型。新公民运动的具体活动包括倡导教育平权、官员财产公示,以及组织公民同城聚餐等。更多关于新公民运动的信息请参见<a href=“https://cmcn.org/”>中国公民运动网站</a>。因为这些倡导活动,新公民运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一直遭受打压。 2012年7月5日,几百名学生家长聚集到教育部信访办,张打横幅、高喊口号,要求政府落实随迁子女就学政策,后被警察制止,还有家长遭警察殴打。因为这一行动和其他倡导活动,新公民运动组织者许志永、赵常青、丁家喜等人于2013年被捕,并以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罪被起诉。2014年1月22日,下旬、农历春节前夕,他们的案件在分别在北京不同级别的法院第一次开庭审理,他们后来都被判刑。 该纪录片包括2012年7月家长在教育部门前聚集、以及2014年1月22日许志永庭审法院外的现场视频,还有对新公民案家属、案件辩护律师、学者,其他新公民运动支持者的采访等,公民意识高涨。 片中,许志永接受采访时表示,新公民运动希望把社会问题纳入司法渠道,并且认为在维权过程中要多换位思考。即便是持如此温和的立场,当局仍将其当作国家公敌严酷打压。在他受审当天,数百名民众到法院外支持,援引《宪法》三十五条,指出该案是侵犯公民言论表达自由的不公审判。学者郭于华说:如果我们等待一个社会空间、等待一个现成的公民社会,那是没有的。行动就是在没有空间的地方开辟空间,在没有缝隙的地方打开缝隙,在逐渐把它扩大。
影视
乌鲁木齐中路
新冠疫情期间,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自由受到严重侵害。而新疆乌鲁木齐发生的一场大火彻底将民众对防疫政策的不满点燃。2022年11月26日,当上海人民自发聚集街头悼念火灾中逝去的同胞时,没人料到这场悼念活动将引发全国范围內对防疫政策的抗议。当天陈品霖与女友在上海乌鲁木齐中路的抗议现场拍摄了大量抗议视频。 2023年11月,“白纸运动”一周年之际,陈品霖将纪录片上传至油管(Youtube)和X(原推特)等社交平台,获得数十万人观看。 <a href=“https://tenchu.org/pocd/public/pocs/3551”>陈品霖在介绍纪录片时是这样说的</a>:“我是导演plato,2022年11月我在上海亲历了11月26日晚上的抗议活动,这是我在中国第一次参与政治性事件,也是第一次在中国喊出自己的政治诉求。影片除了当天个人拍摄的内容外,集合了抗议前后标志性的视频素材,试图完整呈现动态清零政策将中国这口高压锅推向原爆点,促使人们走上街头抗议的心路历程。事件后,中国政府违背事实,肆意抹黑,误导许多不明真相的人以为上海抗议和白纸都是境外势力所为,但事实真是如此吗?时隔上海乌鲁木齐路抗议一周年之际,我制作了这部《乌鲁木齐中路》纪录片,记录了个人参与到这场抗议中的经历与感受,想要探讨一下,为什么当中国内部矛盾出现的时候,总要境外势力出来背锅?答案每个人都很清楚,政府越是在误导,越是在遗忘,越是在屏蔽,我们就越是要发声,越是要提醒,越是要记住。记住白纸,记住11月26日,记住乌鲁木齐中路,记住新疆火灾,记住贵州大巴,记住动态清零,记住大白,记住六四,记住文革,记住三年灾害。记住丑恶,才能心向光明,也希望中国能早日迎来自己的光明。” 在《乌鲁木齐中路》片尾,陈品霖说:“有人说,上街有什么用呢?最后还不是一样,被镇压、被屏蔽、被曲解。但正如丘吉尔所说,‘勇气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特质,有了勇气,人类其他的特质自然也就具备了。’我们缺乏经验,也曾懦弱动摇,但今天我们有勇气站出来,也有勇气去发声。这一次欠缺的,下一次能做得更好。如果再来一次,我依然会选择到现场。因为,一个连白纸都恐惧的政府,击溃不了人民心中的正义。” 2024年1月5日,陈品霖被以涉嫌寻衅滋事罪批捕,被羁押在上海市宝山区看守所。2025年1月6日下午,陈品霖的案件在宝山法院刑庭第三法庭开庭,他被判刑3年6个月, 刑期至2027年5月27日。
图书
我所亲历的政治运动
本书是多位作者的合集,其中大部分作者曾任中共高官,例如李锐、萧克等人。通过作者的回忆,可以了解毛泽东时代的历次政治运动,包括文革、反右等以及多起冤案,例如胡风案的细节,有相当的说服力。本书1998年由中国大陆的中央编译局出版社出版。
book
炼狱归魂:大饥荒年代“星火”案幸存者的回忆(1957-1981)
1960年,一群被下放到甘肃天水农村的兰州大学右派师生亲历大饥荒,自印《星火》杂志,揭露和批判引发这场浩劫的极权统治。当首期《星火》还未寄出、第二期尚在编辑中时,其参与者就遭到逮捕,被定性为反革命集团,多人后被判重刑甚至遭处决。<a href=”http://108.160.154.72/s/minjian-danganguan/item/1759#lg=1&slide=0”>《星火》第一期和更多关于“星火案”的信息可于此处阅读</a>。 《炼狱归魂——大饥荒年代“星火案”幸存者的回忆(1957-1981)》是《星火》杂志主要参与者向承鉴的自传。当年他和另一名学生负责首期杂志的印刷,并为《星火》贡献了六篇文章。他因“星火案”被判18年监禁,直到80年代初才获平反。 这部回忆录分为上、中、下三部,全书共十三章,超过 35万字,记录了向承鉴被打成右派下放劳动、后因《星火》被捕服刑十九年,以及释放后争取平反、重建个人生活的经历。学者艾晓明在该书序言中如此评价向承鉴的这本回忆录:“向承鉴的回忆对于研究当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史有着重要价值。首先,它是继谭蝉雪的《求索》之后有关《星火》案的又一证言,是关于这场抗争的历史文献。作者呈现了案发前后的社会脉络,描述了《星火》同人——一群初出茅庐的青年思想者挑战极权专制的壮举。第二,它是西部多所劳改营的记录,作者描述了在甘肃、青海等地长达十八年的劳改经历,揭开了中国式古拉格的西部长卷。第三,它是一位反抗者个人的心灵史,作者展示了在国家暴力机器的强力碾压下他经历的痛苦磨难与生死历练。” 该书附录包括向承鉴为《星火》撰写的六篇文章、记者江雪关于向承鉴的深度报道,以及由艾晓明整理的《星火》冤案年表。 《炼狱归魂》由纽约博登书屋出版,也是“民间档案馆系列丛书”的第一本。感谢作者向承鉴授权档案馆分享该书电子版。欢迎读者购买该书支持作者和出版社。
图书
还原1957
《还原1957》本书不仅讲述了 1957 年反右运动的历史,也是对这段历史的理论性反思。该书由魏紫丹(原名魏立言)撰写,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中作者讨论了反右运动的哲学问题,中篇则是对这场运动的探源与溯流,下篇面向未来,反思运动带来的历史教训。魏紫丹认为,被打为右派的人为了言论自由而站出来,这场运动因而是对言论自由的攻击,也给中国带来了一场人权灾难。本书还附有十一篇单篇文章,包含了作者对很多不同历史事件的思考。 魏紫丹1933 年出生于中国河南省,曾任安阳中学教师。他本人被打成右派,对这场运动有着独特的个人视角,但与一些个人苦难叙事不同的是,他以更具分析性的眼光切入了这一问题。 晚年移居美国后,魏紫丹继续收集资料,找到了完成本书的自由。本书于2013年由香港五七学社出版。
图书
一滴泪
影视
星火
1957年反右运动开始后,许多知识分子被打成右派,下放到农村劳动。一批来自兰州大学的学生也被送到甘肃的武山和天水农村,在那里,他们目睹了共产党大跃进政策导致的大规模饥荒。出于对当局作为的震惊和愤怒,这些学生联合起来出版了一份地下杂志《星火》,揭露大饥荒实情、批判当局的专制独裁。《星火》第一期于1960 年出版,包括九篇文章和一首长诗,揭示了大饥荒惨剧的根源所在,并呼吁人们“放弃幻想,准备战斗”。但当首期《星火》还未寄出,第二期尚在编辑中时,许多参与学生以及支持他们的当地人就遭到当局逮捕。《星火》一些主要成员被判处无期徒刑,后来被处决,其他关键人物也都被判处重刑。 导演胡杰在拍《寻找林昭的灵魂》的时候听说了《星火》杂志,于是开始寻找相关资料。由于影像资料的稀缺,胡杰参考了很多档案。对此,胡杰在一次<a href="https://cn.nytimes.com/culture/20150625/cc25hujie/">采访</a>中说道:“死人不能说话,但有关他们的记录至少可以讲述一些故事。我觉得文字档案有很强的说服力。纪录片必须具有艺术性,但是最重要的是,必须是真实的。当然,对纪录片来说,能有影像资料再好不过,但是拍摄大饥荒的纪录片不可能有影像资料。” 在这部纪录片中,导演胡杰赴武山、天水、兰州等地采访了幸存的《星火》成员、受难成员家属、以及当地农民等。受访者的讲述与《星火》中的文字穿插出现,观众由此得以了解当年这批学生为何决定创办《星火》、作者群的思想来源,以及他们如何在残酷暴政的威胁下通过行动传播自由与民主的思想火种。 该片曾获2014年台湾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华语纪录片评审团特别奖、亚洲竞赛单元优秀奖,以及北京独立电影节独立精神奖。
图书
求索——兰州大学右派反革命集团案纪实
在1960年大饥荒最严重的年代,兰州大学一批被打成右派的师生决定出版地下刊物《星火》,希望以此警醒国人日益加重的灾难,揭露共产党的专制。这份地下刊物仅仅印出两期,就被判为反革命集团案,43人因此被捕。本书作者谭蝉雪是《星火》出版中一位关键参与者,后来也是她帮助挽回了《星火》的记忆。谭蝉雪是《星火》创办者张春元的女友,并亲身参与了这份杂志短暂生命中的重要时刻。谭因此案被判有期徒刑14年,后出狱平反,在酒泉师范学校任教,1982年调职敦煌研究院文献研究所任副研究员,1998年退休后,定居上海。 我们对《星火》这本杂志的了解,很大程度上源于谭蝉雪的努力。谭在查看自己的个人资料时,发现了出版的几期《星火》,以及当时被逮捕的人的供词,还有她写给张春元的情书。她拍下了这些材料,后来照片被转成pdf格式,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在中国流传,并成为相关书籍和电影的灵感来源。 这本书记录了谭蝉雪寻找《星火》的过程,并收录了该杂志的抄本。中国民间档案馆保有《星火》相关的pdf档文件、电影和其他相关资料的副本。
文章
长安十日
《长安十日》,发表于2022年1月4日,记录了中国记者江雪在新冠疫情”清零政策”期间的日常经历。在这篇文章中,江雪描述了西安人民在全城封锁期间面临的危机和挑战,例如医疗资源的短缺。《长安十日》在中国社交媒体平台上获得了数百万用户的观看,并得到了上千名中国公民的评论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