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关于我们
全部馆藏
民间历史地图
创作者
民间历史简报
联系我们
其他资源
En
Zh
Open main menu
关于我们
全部馆藏
民间历史地图
创作者
民间历史简报
联系我们
其他资源
全部馆藏
显示集合中的 159 个项目
年代:Chinese Soviet Republic Period/ (1928-1937)
年代:Reform Era (1978-2012)
仅条目标题和简介
全文
排序
标题升序
标题降序
创作者升序
创作者降序
创建日期升序
创建日期降序
每页
10
20
50
159 items
图书
人民不会忘记:八九民运实录
本书由“香港记者协会”出版,汇总了几十名记者的六四报道。初版于1989年7月发行,在六四20周年再版。
影视
人民代表姚立法
姚立法,湖北潜江市电视大学教师,2006 年人大代表换届选举独立候选人。本片纪录了姚立法在普通人群中普及人大代表选举法,自己以实际行动参与基层选举的故事,通过媒体和人们的反映生动地展现了当今中国基层民主意识的萌动。
影视
上访
纪录片《上访》国内发行版由《众生》《母女》《北京南站》三部分组成。第一部《众生》串联起多个上访人的不同故事,他们因为不同的事由走上了上访这条路, 聚集在北京的“上访村”。导演赵亮在片中力图全景式地展现上访人群的经历,解释什么是上访,人们为何要上访,以及如何上访。 第二部《母女》记录了一对农村母女的上访故事。母亲戚华英从女儿小娟四岁起就带着她从江苏到北京上访,漂泊十二年。《母女》的故事在《上访》三部中横跨时段最长,从1996 年一直到2008年,见证了一个女孩在十多年上访生活中的成长,不仅呈现了中国上访者的悲哀,也揭示了旷日持久的上访如何影响下一代的命运。上访者不独被打压、排挤,在媒体中也无话语权,甚至在媒体的操弄下更加边缘化。该片还涉及对中国政府以精神病为名强制监禁异议人士的问题。 《北京南站》將镜头对准奥运会中面临被改造的上访村。在这里,虽然是十几二十人同处一室,上下铺相连,访民们好歹还算是头顶一方屋檐。然而,奥运来了,为了翻新北京南站,推土机和铲车开来了,平房被推倒,窝棚被压平,桥洞被堵死,城管保安警察你追我赶,访民们连仅有的生活用品也没有抢出就被驱散。 导演在回顾他的拍摄过程时曾说,拍截访的人时他就尽量穿得像截访者,要拍上访的人,就要尽量穿得像上访的,“几套行头,拍摄也尽量低调,尽量拿小机器” 。该片获得夏威夷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以及香港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人道奖。
图书
中国改革年代的政治斗争
本书作者杨继绳是中国官方新闻机构新华社的资深记者,有几十年新闻工作经验。他对文革结束之后中国的政治浪潮,以及高层错综复杂的权力斗争知之甚多,并掌握了很多第一手资料。他本人也做了大量采访,包括对赵紫阳、朱厚泽、李锐、任仲夷、安志文,田纪云等重要当事人的访谈。《中国改革年代的政治斗争》于2004年11月首次在香港出版,当局因此对杨继绳进行了一系列打压。本书于2010年由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再版。
影视
明信片
王荔蕻退休后履行公民责任,从关心中国的女权问题开始走上维权之路。她为福建三网民事件曾连续九天每天给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写一封信,呼吁当局放他们回家过年。为此于2011 年 3 月被当局以涉嫌「寻衅滋事罪」刑事拘留。其案于 8 月 12 日由北京朝阳区人法院开庭审理;在将近一个月后的 9 月 9 日,法院作出有罪判决,判处王荔蕻有期徒刑 9 个月。
图书
改革历程
《改革历程》一书是原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赵紫阳的回忆录,于2009年5月29日由香港新世纪出版社出版。其英文翻译版 《Prisoner of the State: The Secret Journal of Premier Zhao Ziyang》在此前的5月13日出版。根据该书序言所述,1992年,赵紫阳的老部下、前国家新闻出版署署长杜导正与另一位前任中共高官萧洪达一起,说服软禁中的赵紫阳把自己的经历整理成书。
影视
公羊
纪录片《公羊》由独立导演老虎庙拍摄于2016年,此处提供的是2021年作者的修订版。本片记录了“1983年严打”中发生在西安的一个真实事件。纪录片主人公、艺术家公羊(本名李晓明)的遭遇颇具代表性。反应了邓小平指示发动的这场“1983年严打”政治运动的残酷与荒谬。本片曾入选栗宪庭基金/CIFF独立电影展。
图书
红色生活史——革命岁月那些事(1921-1949)
裴毅然教授的著作,首次完整揭露中共不为人知的革命生活史。涉及中共历史上多个重要的节点,包括使用苏联的卢布建党,“打土豪”筹款,以及毛泽东与江青的恋爱生活等等。
图书
铭记天安门
作者是国际人权组织(人权观察)的派驻香港的观察员。出版过多本关于中国的书籍。《铭记天安门》是一篇长文,最早发表于1990年11月的《The Nation》杂志。6月3日夜间到次日凌晨4点,作者在广场周边目睹了镇压的发生,写成此文。
图书
中国民运反思
该书作者胡平上世纪70年代末曾参与西单民主墙运动, 先后主持民运刊物《中国之春》和《北京之春》,现今旅居美国。此书出版于1992年,主要分析八九民运失败的原因,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最后两章介绍未来如何继续开展民主运动。
图书
回顾与反思——六四流亡学生17人
1991年7月17日——24日,曾经参加和领导了八九学运、后流亡海外的十七位学生领袖,在法国巴黎举行了一场《八九学运历史回顾与反思研讨会》,对这场中国现代史上伟大的民主运动进行了回顾和反思。本书根据研讨会上的发言录音整理,内容包括:八八年的北大学社热,北大筹委会的建立,北高联的成立;绝食的发起,绝食团的成立,对话团的成立;戒严,保卫天安门指挥部的成立,首都各界联席会议的成立;从天安门广场撤退,外地学运等。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史料。
影视
忘川
这部纪录片中,制片人艾晓明和志愿者谢贻卉探访了2008年四川大地震遇难学生的家长,寻找着北川中学施工图知情人。这部纪录片呈现了地震游的兴起,记录了志愿者、遇难家长和观光客在周年祭的心理状态。影片中穿插了家长2008年拍摄的北川中学教学楼取样视频史料、建筑师朱涛对施工图和教学楼质量的分析、以及母亲、老师、摄影师的观感。
图书
科学·民主·理性:许良英文集
中国知识分子许良英是一位科学思想史学者,也是一位积极捍卫人权的勇士。他经历过中国最极端的政治风暴,在1977年中国稍微开放后又开始言说。该书收集他在1977-1999年之间的政论,最初由香港明镜出版社于2001年出版,后许良英的家人将其制作成PDF版,希望能在网上流传,让更多读者看到。
图书
中国共产革命七十年
陈永发教授的这本书从中国近代史的角度来研究中共历史,将其分为三个阶段:革命夺权、不断革命、告别革命,深入探讨中共历史上的三大问题:民族主义,基层权力结构,思想改造和控制。该书2000年由台湾联经出版社出版。 该书可于<a href="https://www.linkingbooks.com.tw/LNB/book/Book.aspx?ID=61046-0301&vs=pc">此处</a>购买。
图书
天葬:西藏的命运
该书作者王力雄,曾以“保密”为名出版了长篇政治惊悚小说《黄祸》,引起全球媒体的追踪报导。该书曾入选《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在《天葬:西藏的命运》中,王力雄尝试用一种整合的全新框架,结合自身的亲身经历、实地所见,与历史文献资料,论述西藏问题的历史渊源与前景。作者在自序中称““西藏就像一个失去了行动能力的人体,躺在世界屋脊的雪山之巅,从不同方向飞来的鹰鹫,纷纷按照自己的需要撕扯她,从她身上啄食自己需要的部分——或是抢夺主权,或是争取民意,或是表现意识形态,或是讨好国际社会……。综观历史,西藏从未被外力摆布到如此程度,如此无奈、身不由己。我给这本书取名《天葬》,就是取自这样一种意像——西藏在被撕裂,西藏正在死亡。” 本书1998年由香港明镜出版社出版,2009年推出增订版。
影视
南小街
北京天安门广场附近的南小街,长期是一些无家可归者以及上访者的聚集地。导演于2007年参与到流民救助慈善活动中,并持续跟踪拍摄这些边缘群体,八年后完成了该片剪辑。该片入围第十二届中国独立影像展纪录片竞赛单元。
图书
天安门对峙
该书超越了回忆录的个人视角,以学生集体的角度来叙述这场运动,注重对人物及其互动关系的生动刻画。如作者所言,这是第一次把八九民运和六四惨案“作为叙事历史完整连贯地叙述出来的尝试”。该书原著是英文,于2009年“六四”20周年之际出版。后来作者自己把它翻译成中文。作者Eddie Cheng,原是北京大学物理系80级学生,刚进校门就赶上竞选运动,以后他自己也成了学生运动的重要组织者,曾带头发起了84年85年两次校园民主运动,1986年赴美国留学,现居美国科罗拉多州。
影视
太石村
2005年秋,广州番禺太石村因村官卖地,引起村民强烈不满;数百人签名,依法要求罢免村长。村民查封了村委会财务室,并通过静坐等形式表达诉求。政府部门动用警力抓捕了村民中的活跃分子,但村民坚持要求启动罢免程序。政府部门终于派出工作组,到村里核实签名。 太石村罢免事件得到中外媒体高度关注,同时也引起当地政府的不安。9月12日,政府派出警察包围太石村,抓走了在村委会室静坐的几十位村民。尽管受到种种打压,太石村民坚持按自己意志选出了罢免村委会主任的选举委员会。政府继而派出工作组进一步施加压力,迫使被选举成员逐一退出。秋风秋雨中,被雇来的打手组成巡逻队,将律师和记者轰出村外。 该片记录了这场村民自治运动的抗争场面和悲剧结局,呈现了广东农村涌动的权利意识;从中可以看到村民运用选举权的能力以及政府应对基层民主的惯性方式。
图书
历史的大爆炸:六四事件全景实录
该书于2009年“六四”二十周年前夕,在香港出版。作者张万舒在“六四”期间担任新华社国内新闻部主任。该书以官方媒体的独特视角回忆“六四”事件,提供了不少内幕消息。著名记者杨继绳认为该书的历史真实性无庸置疑,是研究“六四”事件的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该书以“每日大事记”的形式,记录了1989年4月14号至6月10号的情况,包括中央军委从五大军区调集10个军,沿六条线路向天安门广场开进,以及军队化装进城等。引人关注的是,张万舒援引当时中国红十字会党组书记谭云鹤的话说,“六四”事件中死亡人数有727人,其中学生和群众死亡713人,军队死亡14人。这个数字同中国红十字会记录的2700人相差甚远,因而引发不少争议。
影视
中原纪事
河南省贫困乡村的许多农民因卖血感染艾滋病。该纪录片深入这些艾滋病人中,描述他们如何面对生活,官员怎样应对这些情况,以及志愿者如何协助染病的村民。导演进入中原若干艾滋病高发村采访,倾听农民诉说当年“血浆经济”兴起的历史背景,呈现因献血输血感染艾滋病的家庭,尤其是妇女儿童的生存状况,并记录民间组织在基层的形成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