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民间档案馆
  • 关于我们
  • 全部馆藏
  • 民间历史地图
  • 创作者
  • 民间历史简报
  • 联系我们
  • 其他资源
  • En
  • Zh
  • 关于我们
  • 全部馆藏
  • 民间历史地图
  • 创作者
  • 民间历史简报
  • 联系我们
  • 其他资源

全部馆藏

显示集合中的 9 个项目

使用以下过滤条件查找内容

  • 档案主题

    • 口述与亲历 (160)
    • 共产党党史 (137)
    • 公民社会 (92)
    • 民间思想史 (85)
    • 文化大革命 (64)
    • 大跃进/大饥荒 (57)
    • 知识分子 (55)
    • 言论与出版自由 (46)
    • 共产党政治体制 (46)
    • 饥荒 (45)
    • 争取民主权利 (45)
    • 反右运动 (44)
    • 毛泽东 (38)
    • 八九民运和天安门镇压 (37)
    • 妇女与女权主义 (31)
    • 司法与人权 (25)
    • 农民权利与农村问题 (24)
    • 早期共产党 (23)
    • 党内斗争与清洗 (19)
    • 公共卫生 (18)
    • 民间生活 (18)
    • 新冠疫情 (11)
    • 经济体制与改革 (11)
    • 基于信仰的镇压和迫害 (9)
    • 少数民族 (8)
    • 劳工 (8)
    • 宗教信仰 (7)
    • 性与性别 (6)
    • 信访制度及访民 (5)
    • 自然灾害 (5)
    • 白纸运动 (4)
    • 教育 (4)
    • 土地改革(1947-1953) (3)
    • 残障 (3)
    • 自由主义 (2)
    • 三峡工程 (2)
    • 拆迁移民 (1)
    • 环境 (1)

  • 档案形式

    • 图书 (161)
    • 电影及视频 (103)
    • 文章 (39)
    • 官方文件及资料 (6)
    • 期刊 (5)
    • 图书 (1)
    • 展览 (1)

  • 年代

    • 改革开放时期(1978-2012) (155)
    • 毛泽东时期(1949-1978) (128)
    •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66)
    • 大跃进/大饥荒时期(1958-1962) (51)
    • 反右运动时期(1957-1958) (47)
    • 习近平时期(2013—) (30)
    • 民国时期(1912-1949) (29)
    • 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1935-1948) (11)
    •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8)
    • 中国共产党江西时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1928-1937) (7)
    • 第一次国共内战时期(1927-1937) (5)
    • 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1945-1949) (5)
    • 习近平时期(2013—) (1)

  • 创作者

    • 老虎庙 (60)
    • 艾晓明 (20)
    • 胡杰 (18)
    • 香港言语治疗师总工会 (6)
    • 依娃 (4)
    • 高华 (4)
    • 向承鉴 (4)
    • 胡平 (3)
    • 江雪 (3)
    • 李锐 (3)
    • 林昭 (3)
    • 武宜三 (3)
    • 徐友渔 (3)
    • 杨继绳 (3)
    • 鲍朴 (2)
    • 陈永发 (2)
    • 崔卫平 (2)
    • 戴晴 (2)
    • 丁抒 (2)
    • 冯媛 (2)
    • 甘粹 (2)
    • 何清涟 (2)
    • 金辉 (2)
    • 李江琳 (2)
    • 廖亦武 (2)
    • 刘文忠 (2)
    • 刘晓波 (2)
    • 申渊 (2)
    • 宋永毅 (2)
    • 王力雄 (2)
    • 王年一 (2)
    • 王若水 (2)
    • 王晓林 (2)
    • 吴仁华 (2)
    • 武文军 (2)
    • 杨奎松 (2)
    • 杨显惠 (2)
    • 杨小凯 (2)
    • 其他 (2)
    • 张彦 (2)
    • 卜伟华 (1)
    • 张戎 (1)
    • 陈斌 (1)
    • 陈诚 (1)
    • 陈峰 (1)
    • 陈品霖 (1)
    • 陈小雅 (1)
    • 郑念 (1)
    • Choi Suk Fong (1)
    • 戴煌 (1)

  • 创作者:Yang Jisheng
  • 创作者:Lin Zhao
  • 创作者:Li Rui

9 items

图书

林昭文集

《林昭文集》收录了近百篇林昭作品,包括其中学时期以来写作的散文、诗歌、评论、新闻报导,及其所有后来退还给家属的林昭在狱中的文稿和书信等。该文集由林昭生前好友谭蝉雪(参见本站关于谭蝉雪的条目)和倪竞雄女士等编辑整理并私下印制成册。林昭在狱中的血书,大多是谭蝉雪逐字整理。该文集是美国杜克大学连曦教授研究写作《血书:林昭的信仰、抗争与殉道之旅》一书最主要的史料。
文章

林昭: 十四万言书 (《给人民日报编辑部的一封信》)

《给人民日报编辑部的一封信》是林昭最重要的文章之一。 她选择在1965年7月14日起笔书写,因为这是法国大革命中巴士底狱被攻占的一天。林昭用五个月完成了这封长达 137 页的信。文章用墨水写成,林昭用自己的鲜血在上面盖了一个 "昭 "字印章。信写完的同一年,林昭以反革命罪判刑20年,1968年4月29日,改判死刑,同日执行枪决,时年 36 岁。 这篇14万字的文章全面表达了林昭的政治信仰。关于她的抗争目标,她写道: “只要生活中还有人被着奴役,则除了被奴役者不得自由,那奴役他人者同样地不得自由!然则身受着暴政奴役切肤之痛再也不愿意作奴隶了的我们,是不是还要无视如此悲惨的教训而把自己斗争的目的贬低到只是企望去作另一种形式的奴隶主呢?” “我们所从事这场战斗之崇高的整体目的决定了我们不能泛泛地着眼于政权!——我们的战斗目的不应该更不可能单单是一个政权的转移问题!” “我们为的是使中国从此永远不要再有皇帝!" 关于抗争手段,虽然坚定战斗的信念,对于是否使用暴力,她的态度则是: “作为一个基督徒、一个奉着十字架作战的自由志士,在我看来:杀灭共产党并非反对以至清除共产党的最好方法”。 学者艾晓明特别对林昭信中的女性主义视角作了分析。林昭在信中不仅陈述了女犯与男犯不同的性别经验,对于性别与政治的关系也有正面论述。不仅如此,林昭特别提到自己的行动“大多源于直觉——感性,而非理性”。艾晓明指出,女性主义理论意识到重理性轻情感的父权制根源,并且父权制极权就是通过排斥感情将人变成满足其政治需要的工具。在这个意义上,她认为林昭所调度的感性资源其实正是反极权的能量。更多分析请参见<a href="https://aixiaomingstudio.blogspot.com/2013/12/blog-post_25.html">艾晓明的《林昭遗稿研究之一:提篮桥里的狂人日记》</a>。
图书

庐山会议实录

本书是李锐所著的记录1959年庐山会议的史料著作。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参阅中共有关部门的文献资料,翔实记录了会议前后的重要节点和事件。本书初版于1989年4月,由中国大陆的春秋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增订本于1994年6月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图书

我所亲历的政治运动

本书是多位作者的合集,其中大部分作者曾任中共高官,例如李锐、萧克等人。通过作者的回忆,可以了解毛泽东时代的历次政治运动,包括文革、反右等以及多起冤案,例如胡风案的细节,有相当的说服力。本书1998年由中国大陆的中央编译局出版社出版。
图书

中国改革年代的政治斗争

本书作者杨继绳是中国官方新闻机构新华社的资深记者,有几十年新闻工作经验。他对文革结束之后中国的政治浪潮,以及高层错综复杂的权力斗争知之甚多,并掌握了很多第一手资料。他本人也做了大量采访,包括对赵紫阳、朱厚泽、李锐、任仲夷、安志文,田纪云等重要当事人的访谈。《中国改革年代的政治斗争》于2004年11月首次在香港出版,当局因此对杨继绳进行了一系列打压。本书于2010年由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再版。
期刊

星火 第一期

1959年,大饥荒正在全国蔓延。一批被打成右派下放到天水农村的兰州大学学生见证了这一历史,目睹了饿殍遍地、同类相食的悲剧。在历史系学生张春元的带领下,一些学生一起创办了地下杂志《星火》,希望人们意识到这场浩劫的根源所在,“放弃幻想,准备战斗”。学生们用当地一个老砖瓦厂留下的一台油印机,自己刻钢板,如此刊印出《星火》首期。 《星火》第一期共三十多页,包括九篇文章和林昭的一首长诗。作者们通过讲述和分析他们所目睹之农村现实,反驳当局将大饥荒归咎于苏联逼债和自然灾害,强调大饥荒的真正原因是共产党的独裁统治,“对其他阶层的人民进行欺压、掠夺和奴役”。林昭的长诗《普罗米修斯受难的一日》用宙斯喻指毛泽东及其专制,赞颂盗取自由火种的人们。学者艾晓明<a href="http://www.sanxiatansuo.com/index.html?index=view&vid=10821">如此描述</a>《星火》作者群的思想来源:“在原则上,星火撰稿者没有脱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信仰;而到马克思主义的源头去寻找批判现实的理论依据,这是当时以及后来许多民间思想者的路径。不同之处在于,向承鉴他们更多地吸取了苏共二十大以后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主义的观点,并从反右之后传开来的《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纲领(草案)》中得到启发。后者的反教条主义和对民主社会主义的探索,给了这群青年新的思想力量。” 学生们计划将杂志寄给各省市的领导人,以警醒当权者纠正自己的错误。1960年9月30日,当首期《星火》还未寄出、第二期尚在编辑中时,武山、天水的参与学生被捕,同时被捕的还有数十名认识和支持他们的当地农民。参与者中,张春元被判无期徒刑,后被执行死刑;武山县委副书记杜映华因与这些学生有过交流,被判刑五年,后被处决;林昭被拘留于北京,后也被处决。其他关键人物如顾雁、谭蝉雪、向承鉴等则都被判处重刑。 90年代以来,为了重新恢复这段历史记忆,谭蝉雪投入大量心血搜集相关资料。她曾奔波于兰州、天水一带,为了寻找当时的案卷。在多次尝试与碰壁之后,终于在武山县法院找到被当作“星火反革命集团”案罪证来保管的《星火》原稿和其他资料。 我们希望寻找志愿者协助将《星火》翻译成英文。如果您有兴趣,请与我们联系。
文章

特辑|饥荒与县城(3):亳县的惨剧

该文取材于梁志远先生的六篇记述文字。梁志远在大饥荒期间担任亳县人委(即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兼任县委农村工作生产福利科科长和县委生活福利办公室副主任,很多事情都由他经手。他既亲身经历了亳县大饥荒整个过程,又经常下乡调查情况,是一个十分了解情况的历史见证人。2002年和2005年,梁志远先生根据三年农村工作笔记和有关历史资料,写了多篇记述亳县大饥荒的文章,其中《沉痛的历史教训――亳县农村人口非正常死亡实录》等几篇,由于事涉敏感,没有公开发表,其中许多材料,都在该文中第一次对外界公布。
图书

大跃进亲历记

曾经担任毛泽东秘书的李锐也是毛泽东研究专家。和他著名的《庐山会议实录》一样,本书也是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主要讲述了作者亲历毛泽东发起的“大跃进”运动的过程。
图书

杨继绳 – 墓碑:中国六十年代大饥荒纪实

发生在1960年代的中国大饥荒,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饥荒。从1958年至1962年期间,据不完全统计,中国饿死了三千六百万人,因饥饿使得出生率降低,少出生人数估计为四千万上下,饿死人数加上饥饿而少出生人数共计七千多万人,这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所发生的灾荒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巨灾,也是人类当代史中最为惨痛的空前大悲剧。这是一场天灾还是由“人祸”造成的呢?官方对此有意掩盖,竭力淡化,禁止与此有关的公开讨论与表达。新华社高级记者杨继绳,亲身经历了父亲在大饥荒中的死亡,此后呕心沥血,穷数年之功,跑遍了当年灾难最严重的十几个省份,亲自查阅无数公开或秘藏的档案与记录,访问当事人,反覆查证,以史笔之心与新闻记者的良知,数易其稿,真实地再现了这段惨绝人寰的人间痛史,并以大量的事实和数据,条分缕析造成这场大饥馑的主因正是极权体制。这是一本承载了许许多多中国普通人的集体记忆之书,是为那三千六百多万受难者所立下的墓碑。 本书由香港天地图书出版。英文版《Tombstone: The Great Chinese Famine, 1958-1962 》由美国作家Stacy Mosher 翻译。
显示第 1–9 条结果,总计 9 条
  • «
  • 1(current)
  • »
  • 关于我们
  • 全部馆藏
  • 民间历史地图
  • 创作者
  • 民间历史简报
  • 联系我们
  • 其他资源
© China Unofficial Archive